岳光美女士:
你姐光英来信说你对烹调美食颇有研究,但对药膳了解不多,嘱我写信和你交流,今天是周末,正好与你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我国的药膳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民间就喜欢食用药膳。相传商汤的妻子在陪嫁时带来一个奴隶,名叫伊尹,非常聪明,熟悉药性,善于烹调,他常将药物与食物巧妙配合,制成美味膳食,供商汤享用。他升任宰相后,还与商汤讨论烹调技术,并在《汤液经》中记载了怎样烹调药膳疗疾。这些传说当然未必完全可信,但药膳在我国起源很早却是毫无疑问的。据《周礼·天官》记载,在西周时期的宫廷医生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称为食医,负责调配帝王的膳食,其中就包括来自民间的药膳。
药膳,虽然含有药物,但食物毕竟是主要成分,而食物的基本作用就是供给营养,滋养脏腑,扶助正气,古代称为“食养”。
食养,是最简便有效的养生方法。从古至今,一直受到欢迎。我国保健学家黄树则在《长寿》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所谓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更不要依赖,古今中外,关于这方面的宣传不少,但却如一阵风过去,看不到什么实效,归根到底,还是着眼于饮食起居最为重要。”的确,身体虚弱,与其求助于药物,倒不如借助于食物。正如俗话所说:“药补不如食补。”
现代名医沈仲圭早年体弱,在上海进食药膳羊肉粥很有效果,所以他深有体会地称赞:“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之人日进一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匪浅。”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夏季之末,往往潮湿多雨,中医称为长夏主湿。人的饮食起居和精神调养都要与这些气候变化相适应,中医称为“天人相应”。我们选用药膳当然也必须照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一般说来,春夏温热,宜选偏于清凉性质的药膳;秋冬寒凉,宜选偏于温热性质的药膳;长夏多湿,又宜选用淡渗利湿的药膳;秋季多燥,则宜选用甘凉滋润的药膳。以药粥为例,春天可选芹菜粥,夏天可用绿豆粥,长夏宜选苡仁粥,秋天宜用藕煮粥,冬天最宜食用羊肉粥。
按照中医学的观点,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及长夏,又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相配。春天配肝脏,夏天配心脏,秋天配肺脏,冬天配肾脏,长夏配脾脏。因此,虽然四季都可进补,但补法又各不相同。春天万物生长,宜用升补,要着重补肝,如选用首乌肝片。夏天炎热,人体喜凉,宜用清补,补心又要清心,如选冰糖绿豆汤。秋天凉爽而又干燥,宜用润补,重在润肺,如选参麦团鱼。冬天寒冷,最宜温补,特别是温补肾阳,如选附片生姜羊肉汤。长夏多湿,宜用淡补,如选苡仁肘子。
体虚靠食养,有病需食疗。为什么食物也能疗疾治病呢·这是因为,药食同源,有些药物与食物并无严格区分,而且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同用,许多药物都可食用,许多食物也可供药用。诸如山药、莲米、芡实、苡仁、百合、红枣、桂圆、蜂蜜……日常食用的谷肉果菜,只要辨明寒热润燥的性质,区分苦甘辛咸的滋味,都可作为食疗药物,就连一日三餐的主食粳米也可作为滋养脾胃的中药。采用这些食中之药去治病,就是最常用的“食治”、“食疗”。将食中之药与一般食物烹制成膳食,这是药膳的一种类型。这类药膳性质平和,制作简便,所以在家庭中采用这类药膳的较多。
有些病症,单靠食中之药去治疗,则嫌药力不足,或不适合病情,又必须使用食外之药。由食外之药与食物烹制的膳食,是另一类型的药膳。这类药膳是专门的药物与食物配合。药物能祛邪治病,食物能滋养强身,药食配合,就能更好地发挥强身治病的效用。许多身体虚弱或慢性病患者对这类药膳的妙用深有体验。试举数例:李某,60岁,患肺结核、肺气肿已多年,身体虚弱,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经常感冒。后来他每天到药膳馆吃碗十全大补汤,一月之后,精神好转,消化力增强,感冒也明显减少。谢某,73岁,一年前肠梗阻手术后身体虚弱,卧床不起,连续食用十全大补汤、豆蔻馒头等药膳,3月以后,体质增强,已能下床活动,精神也日渐好转。还有一位姓顾的老工人,虽无慢性病,但身体虚弱,精神不振,容易感冒,坚持食用银耳羹、茯苓包子以及双鞭壮阳汤等药膳之后,自觉身体轻快,精神愈来愈好,几个月间也未再感冒。事实证明,药膳确有滋养强身和治病的妙用。
光美女士,夜幕降临,新闻联播即将开始,就先聊到这儿,余下的问题,下次再谈,并望在来信中说说你们姐妹的看法和体验。
谨祝
口福多多
马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