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了,换个姿势说法律》系列报道之一 回眸:《律师来了》是这样诞生的

2019-05-16 01:19刘瑜
民主与法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栏目组求助者普法

本社记者 刘瑜

在第二季节目的演播厅舞台中央,放着一张Y型的桌子。聚光灯打在座位中间衣着朴素的求助人身上,他们因为紧张而目光游移,有些不知所措。随着短片的播放、故事的讲述,求助人慢慢定下心神,进入到角色之中。每一个人都带着满腹无解的难题,每一个人也带着拨云见日的希望……

“实用”为目标

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人通过热线电话或是网站留言来向《律师来了》栏目组求助或反馈了。在《律师来了》制片人、总导演汤识理的印象中,记忆最深的那段评价便是:《律师来了》带给大家的不光是普法,还有希望。

“希望”二字,于《律师来了》这档节目,不仅是当事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更是栏目组走下去的动力和信念。

“我们做这档法律公益服务节目的初心,就是想为百姓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帮助。”汤识理说。如何让法制节目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产品?如何让更多的百姓获得更真实的法律帮扶?这两个角度,是一直偏好做公益节目的汤识理常去思考的问题。

在此之前,国内大部分法制类节目均是涉及调解类、案件咨询类、调查走访类等。过去灌输式的服务节目在当下已经很难让受众接受,而《律师来了》适时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它除了能给普通老百姓出主意,还能为其进行公益代理,这种“实打实的互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创新、更加鲜活了起来。

在《律师来了》的创作过程中,汤识理要求团队以“实用”为目标,从观众的视野出发,给公众最直接的法律服务。求助人带着对个人案件的法律困惑来到录制现场,让相关领域的律师与求助人共同面对尖锐矛盾、突出问题,为求助人答疑解惑。

节目以律师作为主体,以律师观点作为核心,以纪实手法、真人真事、电影叙事、互动传播为播出形式,提供直接的法律服务、面对面咨询等创新探索。既解了求助人的燃眉之急,又向观众普及了法律知识;既进行了法律公益服务,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治社会的进步。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一档节目其“实用”体现在哪里呢?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办公间里,一间“简易电话间”引人注目。一位编导正在接听电话并埋头记录着。这里是汇集案例的热线电话,也是求助者抓住希望的一根稻草。《律师来了》不仅把一些案例带上了大屏幕,编导们还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位没有“被播出”的求助者,帮他们联系律师、指导他们善用法律援助。

据《律师来了》栏目宣传编导蒋林芝介绍,作为一档为大众所需要的法律公益服务节目,从动念之初就坚守普法、责任与服务的理念,而今更是将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只要同老百姓生活有较多关联点、为大家关注的事件就可以成为选题的内容。在选材方面,栏目重点关注了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较为弱势的群体,因为种种原因,穷尽一切途径,仍然无法解决的案例。除了关注个案的解决,更要推动法治的健全、社会的进步。

“《律师来了》坚持让人们从案例中学习如何运用法律逻辑去思考问题,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必需品。只有这样,节目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蒋林芝说。给百姓送去真正的服务,这显然是深受欢迎的。从收视率来看,甚至能与一些当红的综艺节目排在一起,在众多法律节目中突围而出。

“公益”为初心

《律师来了》让求助者看到了“希望”,让观众获取了法律知识,更让栏目组集结了一批有着公益之心的人士。

汤识理说,他是后来才知道,很多来参加节目的律师,在代理普通案件时都是按小时计费的“大咖”。而更让他受到感动和鼓舞的是,在地方上的很多律所,前来参加“面试”的律师,有很多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而这一切,都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公益之心”。

目前,栏目组在司法部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协调下,已经与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天津、四川、云南、江苏、湖北等地的司法厅(局)、律师协会达成联动宣传意向,并已在多省市律协遴选优秀律师、开展交流工作,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和支持。

汤识理还记得,当他们来到四川伟旭律师事务所时,看到几面墙都悬挂着密密麻麻的锦旗,对他触动很大。这是四川省一家公益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律师事务所,主要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个肯定。”汤识理说,这一路走下来,他接触到了很多坚持做公益事业的律师,他们不辞劳苦,自掏腰包,全程为求助者做着认真细致的法律帮扶。这一份份公益之心,更坚定了栏目组走下去的信心。

除了律师的公益代理之外,从《律师来了》第一季开始,便引入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缘梦基金,对符合帮扶条件的求助者给予资金帮扶。通过节目让更多人认识到律师的作用是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通过案例分析和公益帮扶,让群众体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真正内涵。

从《我是大律师》到《律师来了》,几年下来,栏目的幕后团队也形成了一定的默契。虽然大部分编导都是90后,但他们都肩负着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畏艰辛去一线采访,为还原事实真相接触多方当事人,甚至有时会与“对抗势力”进行周旋。

在一次例会上,编导李俊茹哭了,她深陷于手中的案子不能自拔。这是一个老年人购买养老院服务,却在住进去之后又被驱赶的事件。在节目播出后的3个月内,仍没有进展。“我觉得这个节目我干不动了,因为我帮不到他们。”李俊茹在例会上几度落泪,这种情感是编导在做节目过程中的真实反映。“其实他们关注的不单是节目好不好看,有多么吸引眼球,而是希望我们的节目能真正帮到大家。”汤识理说。面对着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法忽视,甚至会一直记在心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心、用情、用爱来成就这档公益节目。栏目播出后的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有着一群人的努力和付出。

据了解,节目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会在录制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和解决。两季《律师来了》分别为律师在演播室代理求助案例和案件追踪回访两种形态。节目的公益代理率为96.4%,绝大多数求助者都在节目中找到了新的希望,他们希望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在案件的追踪回访中,栏目记者先后前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拍摄真实故事,在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更获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

怀着这颗“公益之心”,《律师来了》栏目组自第一季开播至今,已前往多地开展专题法律宣传服务活动。为武警部队、养老院及社区的老人们提供了多项公益法律服务。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还邀请《律师来了》栏目组携手北京市律师协会推荐的优秀律师,在辖区举办了4场公益普法活动。

“形式”为思考

从《我是大律师》到《律师来了》,从殿堂式舞台到紧凑的Y型桌,似乎这样的改变与栏目的服务属性更为匹配。

舞台做成了座谈式的“律师事务所”,模拟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咨询的真实状态,这更符合普法服务节目的属性。围成一个座谈式舞台结构,打破殿堂式舞台给求助人带来的压迫感;舒服的座椅,让求助人与主持人、律师面对面而坐,拉近他们的距离,让求助人感受到栏目组为其带来的“贴心服务”,让以案说法的普法传播形式更具温度。

一档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法律公益服务节目,其形式必然是喜闻乐见和妙趣横生的。新时代、新形式的普法,除了是否具备法律实用性,是否能为观众提供技能信息之外,互动方式也是电视观众所需要的。

>>图1∶汤识理导演 刘瑜摄

>>图2∶求助人为《律师来了》送的锦旗 栏目组供图

>>图3∶栏目组收到的求助信 栏目组供图

>>图4∶“简易电话间”是汇集案例的热线电话,也是求助者抓住希望的一根稻草。刘瑜摄

《律师来了》的受众群体不是单就节目故事看个热闹,而是通过全新媒体融合的方式,让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老百姓都能“get”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舆论引导、普法教育的积极作用,让观众明白遇到法律问题,就有《律师来了》。

新形势下媒体普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于未来,汤识理认为,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普法栏目也应尽快进入角色。让节目与大数据相结合,录制前利用大数据整合资源,播出时展现大数据抓取内容,深化节目普法意义。

节目可以根据大数据带来的新鲜信息,直接向主场的律师、助力联盟甚至委托人发问,产生了更为有效的互动。像《律师来了》,虽然每期内容都是围绕一个具体案件展开,但通过大数据解读环节可以看出,每个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类型案件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同时,通过大数据的纵深解读,也使节目更加厚重,不局限于单个案例的讨论,而 是将观众的目光带向更广阔的社会视野。

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律师来了》摸清了法律服务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从多方面考虑完善,适应社会多元化的普法需求。

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律师来了》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了律师在线值班,开通了在线咨询平台,律师对观众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播出以来,效果显而易见,很多观众免费获得了专业律师法律咨询的机会。

汤识理表示,一个以普法宣传为招牌的节目绝对不能放弃法律的权威性和节目的服务性。有人评价:“这应该是国内目前为止将‘售后服务’做得最彻底的法制节目。”的确是这样,栏目组先后与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北京市律师协会等各律师协会展开了交流合作;三微一端、直播、在线咨询平台等全新媒体融合。让节目的普法性、权威性、可看性与服务性并驾齐驱。

律师来了,希望来了,新的一季也要来了。“法为绳墨,助为初心”这句开场的口号,准确地表达着节目的意义。它就像一盏灯、一束光,黑暗时给予明亮,绝望时给予希望。

猜你喜欢
栏目组求助者普法
拯救大山里的水蜜桃
春晖社区《生活大参考》栏目组走进社区送美食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普法
普法
普法
“小喇叭”栏目组儿童广播剧团概况简述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