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探析

2019-05-15 10:44张驰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翻译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翻译的五个特性为视角,结合汉英文化交流中让意义再生的三个原则,采用举例证明的方法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分析阐释其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负载词;意义再生

【作者简介】张驰,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

一、引言

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渗透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点点滴滴当中。更好、更准确地将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诠释中华文化,需要从翻译特性视域下探讨负载词语的英译,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原文化的风采。

二、翻译之文化特性

董晓波在《翻译概论》中总结了翻译的五大文化特性,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翻译的文化性是指语言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深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当时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翻译的符号转换性是指语言作为一系列符号构成的系统,每个词语都有其特定的符號,必须放入一定的系统中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承载的意义。翻译具有创造性是因为翻译带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非照搬原套,而是在目的语中进行重建。翻译的历史性,不仅是译者本身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地位的制约,翻译文本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1.社会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借鉴于文化负载词的社会背景进行英译,从而翻译出真正的文化含义。如汉语中的“红白喜事”,其真正含义是指“婚礼和葬礼”。如果仅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red and white happy events”,则会让读者感到十分困惑。译成“wedding and funeral”,则使读者一目了然。中国人对初次见面的朋友说“久仰”,这句话不可译为 I adore you for a long time,而应译成 I am pleased to see you。

2.文化性。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不言而喻。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例如: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让我们随着摄影机的镜头,走过布达拉宫的金顶、法王洞; 走过历代达赖殿;走过这座神圣殿堂的每一个回廊。“Lhasas Potala Palace is the temple of the gods of Tibetan Buddhism. Following our camera,you will seethe Palaces golden roof,the Hall of the King of Law,the Stupa Hall( which contains the remains of Dalai La-mas of all ages), and every winding corrider of the majestic palace.”此文化的特殊性导致某些词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对等语。为了让外国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布达拉宫的地理位置并引起读者对异域风光的神往,故将“Lhasas”一词增添在文段之首。

3.符号转换性。符号转换性意味着在源语言符号体系中常用的文化词汇应正确无误地与译入语符号相对应并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班门弄斧”一词,如果直接对应应译为“brandish the axe in front of LuBan”,这样翻译着实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使读者感到糊涂,因此译者要根据文化知识弄明白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大脑中首先形成一个概念,再用适合的话语翻译出来,这样就翻译为“teach fish to swim”或者“show off ones slight accomplishments in front of an expert”。

4.创造性。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需要再创造。《写在人生边上》中的经典语句:“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It seems that spring was always meant to be put behind a window pane for show,just like a picture in a frame.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果按照逐字逐词直接翻译会显得很突兀,所以用“It seems that”,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

5.历史性。对某个翻译文本的研究,我们必须将其放入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比如《聊斋志异》里“姑父没,狐犹时来; 后求天师符贴壁上,狐遂携女去。”译文:“The ghost fox kept coming after uncle died. Then we procured a Heavenly Preceptor charm,which we pasted to the wall,and the ghost fox spirit fled with the gir. 译者为了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天师”出现的历史背景,在译文之后又做了注解: “Title given to a Taoist dignitar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汉语文化词意,译者在英译时必须要注重翻译的历史性。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意义再生

文化负载词是指蕴含着某种特定文化的词、词语和习语。这些词语表达的是该国家或民族日积月累的文化内涵。

1.去字梏。翻译不是将每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而是要揣摩作者的意图,全面地把握上下文的关系,研究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如“色狼”这个词的翻译,就不能从字面译成“color wolf”,而应根据其意思译为“lady killer”。“纸钱”在中国是一种“阴间”使用的货币,如果按字面译成“paper money”,就可能被其他国家人认为是不同于硬币的纸币。所以,“纸钱”被译成“ghost money”更能表达其用法。

2.重组句。重组句主要指译者根据需要将原语语序颠倒。例如: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傲,目无下臣,故深得下人之心。译文:Besides,Baochais generous,tactful and accommodating ways contrasted strongly with Daiyu ‘s standoffish reserve and won the hearts of her subordinates,so that nearly all the maids like to chat with her.“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孤高自傲,目无下臣”这几个四字成语,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限制逐字翻译,而是进行选词,用单个词表示,这样一来,表达既贴切,又不失原文的本意。

3.建空間。译者在翻译时都会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大大减少,也失去了原文本身所有的意蕴。例如:《牵牛花》 边拉—边吹,边吹—边拉,就这样吹吹拉拉,把犟牛牵上篱笆。译文:Morning Glory It goes,and it blows;It blows,and it goes; Blowing and going,going and blowing;Blowing on the hedge to glorify morning英译时译者将题目翻译成“Morning Glory”,点睛之笔在最后一句,英译中没有出现“犟牛”一词,而是前后照应,用一句“blowing on the hedge to glory morning”与题目呼应。

五、结论

本文通过翻译的五个特性为视角,结合汉英文化交流中让意义再生的三个原则,可以看出翻译是一项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息息相关的跨文化活动。因此,译者要了解本国和西方国家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将中西方的观点相结合,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风采,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Susan, B.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2.

[2]董晓波.翻译概论[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D].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
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