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妤
(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浙江 余姚 315400)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范唱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若没有准确、到位的范唱,学生就无法学好歌曲、理解歌曲。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若能以专注的神态,和蔼可亲的教态,加上有感情、有内涵的范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范唱——是学生对音乐作品最直观的体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学生能初步感知作品的旋律、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古人云“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讲的就是歌声的感染与熏陶作用。
范唱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新歌学习之前,当学生对歌曲、乐曲理解不深,或者不明确学习要求时,教师启发性的范唱,就能起到直观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地演唱,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乐曲的音乐形象。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一课《茉莉芬芳》中,有三首不同地域的《茉莉花》作为欣赏内容呈现。
例1:
江苏民歌《茉莉花》
东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民歌《茉莉花》:
“概念网络是一个知识表达框架体系,它将概念作为意义的基本表达单元,依靠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意义主体相互作用的网络。[5]”概念网络是概念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定义概念表达和语义分析的模式,刻画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概念网络也称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它通过网状结构来表达概念集合,其中网络的节点是概念,带标记的连接是概念的属性或逻辑关系,节点和连接形成了对情况的描述。概念网络以概念为核心,使用属性、关系和行为三个元素组来表达概念,描述事物的本质、状态及发展变化。[6]
笔者将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发展创作的东北、河北民歌《茉莉花》用范唱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乐曲的异同点。帮助他们正确理解音乐的观察辨别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歌曲中的强弱存在,都有他们一定的含义,有些老师提问非常简单。如:歌曲的力度和速度怎样?学生的回答是:强或弱、快或慢。诸如此类的提问都是非常表面化的,学生没有体验,不能深入理解强弱和快慢对歌曲意境的描绘有何作用。
例2:
笔者在教学《山谷静悄悄》一课时,对歌曲强弱的处理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歌曲的尾声部分力度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的回答是由mp—pp。2、歌曲中的强弱对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在这个问题上有一部分学生眼神呆滞地看着我,我就眺望远方配上肢体动作进行强弱的对比范唱,学生一听,马上就得出结论“宁静的山谷,叮叮咚咚,或弱或强……”,于是,我就乘机引导学生唱一唱,感受歌曲的意境。
唱歌教学,不能简单的将目标定位在“唱会歌”,还要“唱好歌”,从而进一步到“会唱歌”。只有在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歌唱发声是否科学,演唱是否有技巧,声音是否优美等都与音乐教师的示范引领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音乐教师是学生声音的启蒙者,也是学生声音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声音的开发者。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唱歌的姿势和自然、圆润的发声方法,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讲解,只要学生观察老师演唱时的姿势和口形,立刻身体坐直,歌唱状态就形成了。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通过良好的范唱,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听觉转换为视觉来清楚掌握正确歌唱的方法,相对于干巴巴的理论灌输,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此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鼓励的眼神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我们有不少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省事、怕麻烦就常常采用播放光盘来代替自己的范唱。尽管多媒体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我们不难发现光盘中虽然也有范唱者在范唱,但不及老师跟学生面对面的、有感情的、声情并茂的范唱效果来的好。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能传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
以范唱的形式而言,有自弹自唱和随伴奏演唱;以范唱的篇幅而言,有全曲范唱和局部范唱,老师范唱前半句,学生接唱后半句,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歌曲教学;以范唱的意图而言,有示范性范唱和对比性范唱,这有利于学生辨别歌曲演唱时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辨别能力。教师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范唱,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旋律、情绪、风格、体裁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作者创作的意图,有根据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联想。
笔者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会有意识地运用到“范唱”这一教学手段,但在执教或听课过程中,也遇到过老师在范唱时存在这样那样的差错,特别是出现唱“破”或唱错等缺乏示范价值的“范唱”,结果不仅使学生听了哗然,就连在座的听课老师也不免有些尴尬。面对这样失误的范唱,当事者常常面红耳赤,感到紧张、羞愧,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
例3:
笔者在执教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二课《雨花石》一课时,就碰到了尴尬的场面:歌曲《雨花石》,C调,最高音3.,副歌部分歌唱时对气息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进一步唱好歌曲,笔者就以范唱的形式展开这一环节的教学。殊不知,在范唱过程中,高音3.唱破了——顿时,课堂就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清了清嗓子,跟学生解释说因为感冒,喉咙不舒服,就这样搪塞过去了。
例4:
一次音乐教研活动,听一位新教师执教《月亮姐姐快下来》,在教学新歌之前,老师范唱时,有的学生就会随歌曲旋律不由自主地摆动身体,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会随范唱而轻声地哼唱起来。可是,当教师脱离了音乐伴奏范唱时,却将原本三拍子的歌曲,唱成了四拍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节拍有了非常明显的感知,从他们的表情上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已经意识到老师所犯的这个错误,但授课教师自己却浑然不觉。课后交流中提起这个问题,授课教师才意识到,这当中除了有授课教师自身的紧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歌曲不熟悉,课前准备不充分。
范唱失误属音乐教学事故,是一种不该发生的失误。但美好的愿望总是有违客观规律的,一些偶发的事故不可避免。就算是歌唱家在台上表演,也不能保证不会唱破音或唱错词。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范唱失误后,要敢于正视现实,以坦诚的心态正确对待,并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
首先,教师应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告诉学生老师哪里唱错了。这样做既反映出授课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有利于纠正学生对歌曲感受的错误印象。千万不能将错就错,不做处理,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以“学生可能没有听出来”的侥幸心理来隐瞒错误。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但不会破坏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威信,相反更能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说不定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效果。
其次,除了态度上的及时反馈当然是不够的。教师给学生造成的听觉错误,必须通过听觉来矫正。因此,教师必须将歌曲重新完整地演唱一遍,在原来唱错的地方引起重视,切不可草率了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范唱重新产生示范作用。经过这些应急处理,不仅解决了范唱错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也给教师失误后慌乱心态的调整留足了时间,这种“事后诸葛”是教师教学态度和品格的延续,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对于面向小学生的范唱,还应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儿童的发声器官相对成人而言细小嫩弱,咽部一般只相当于成人的二分之一左右,肺活量也比成人小得多,整个发声器官比较纤细、柔弱。教师在范唱儿童歌曲时要轻柔、自然,便于孩子模仿学习,这样既可以制止不少发声上的错误,也能使音色趋于统一。当然,轻唱也应以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为前提,并有一定的力度和层次的变化。另外,小学生毕竟没有复杂的情感体验,没有感受过,哪儿来的“有感而发”呢?所以当他们不能真正体会歌曲的情感、意境时,就会使他们不知从何下手,该如何用表情、动作等进行表现。这时教师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师的示范中体会歌曲的情境,在模仿中体验、感受乐曲的情感。经过屡次示范、模仿,使学生得到启示。可以想象,儿童长期在这样的歌唱环境熏陶下,歌唱的技巧和状态都会逐渐建立起来。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唱是传递音乐意图最佳、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可以最快最有效地获得感受或进行模仿、或积累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之后再变成自己的音乐体验表现出来。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愿我们每一位活跃在一线的音乐老师能“以声示范”,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