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中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

2019-05-15 12:09罗浠匀杨富惠
黄河之声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小调

罗浠匀 杨富惠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为小提琴独奏与乐队而作,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深沉委婉地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悲怆和坚强。以下分四个部分,分别对该作品进行曲式、调式调性、和声以及配器的分析。

一、曲式分析

(一)曲式结构图

乐段 乐句 小节数 调式调性引子 5 a和声小调a 4 F自然大调a1 6 d和声小调A段a A段4 F自然大调a1 6 d和声小调单三部曲式b 4 d和声小调c 4 a和声小调B段a2 4 C自然大调a3 6 a和声小调结尾 6 a和声小调A1段

(二)曲式分析

整首作品为对比主题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要调式调性建立在a和声小调上。引子部分由a和声小调开始,第五小节作为共同和弦,采用离调手法,呈示部调式调性进入F自然大调。整个作品主题旋律由小提琴独奏声部承担。

1、引子部分(1-5)

建立在a和声小调,运用了导入性陈述手法。采用了B段材料,分别由动机1与动机2及其变化形态构成。主要声部由英国管和中提琴承担,动机1发展主要运用了自由模进与倒影逆行的主题发展手法,动机2则运用了下行模进发展手法,见谱例1。这是一个描绘型引子,为A段主题出现做了一个音乐情感上的铺垫。

谱例1:

2、A段(6-15)

由两句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非方整性结构,为转调性乐段,运用了呈示性陈述手法。第一句建立在主调的下属调关系大调F自然大调上,由两个平行关系的短句构成,运用了变奏发展手法,见谱例2。

谱例2:

第二句建立在d和声小调上,与第一句调式调性构成关系大小调。第二句运用第一句材料,下行二度自由模进。见谱例3,A段动机1以纯五度为核心音程,扩大发展到大六度及小七度(关于核心音程扩大发展手法详细分析请见配器分析部分)。

谱例3:

3、A段(16-25)

A段重复一次,小提琴独奏的旋律音区提高一个八度,主题升华。调式调性与和声进行没有发生改变,乐器编排上发生改变(配器方面将在下面部分进行分析)。

4、B段(26-33)

B段采用新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主题。B段由两句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方整性结构,为转调性乐段。材料之间运用复调手法,主旋律与副旋律先后出现,形成自由模仿复调,构成了声部之间的丰富性,见谱例4。B段动机使用变奏、倒影以及逆行倒影的发展手法发展成为主题。B段主题与A段相比较,速度发生改变,节奏紧凑,音乐情绪有所波动。第一句延续A段第二句调式调性,建立在d和声小调,第二句转调回到主调上。引出A1段再现。

谱例4:

5、A1段(34-43)

为转调性乐段,第一句建立在C自然大调,第二句建立在a和声小调,和声进行不变,主题材料由小提琴独奏承担,再现时音区上发生改变,小提琴独奏旋律音型加密,大幅度的音区转移,以此来表达复杂的情绪变化,将音乐形象再次升华。乐器的编配发生改变,在音响效果上与A段形成对比。因此A1段为变化再现。

6、结尾(44-49)

采用A段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明确,建立在a和声小调上,运用了收束性陈述手法。

二、调式调性分析

虽然该作品作为现代作曲家的现代音乐作品,但是在作品的创作中,对于调式调性的选择,作曲家并非采用无调性、多调性、模糊调性等现代的创作技法。因此,整个作品在调式调性的布局上,均较为清晰,明朗。调式调性之间的对比上,也较为单纯,均是在一级关系调上。对于这样的调式调性安排,笔者的个人理解为,作曲家是结合了电影中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一定的情感需要,从而决定了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安排。

(一)乐句与段落之间的调式调性布局

1、引子

引子开始直接表明a小调的调式调性,体现在竖琴与弦乐声部。因为,在英国管与中提琴奏出B段主题材料的同时,竖琴以分解和弦的织体形式奏出a小调主和弦,小提琴II与大提琴以持续音的形式持续a小调主音。所以,a小调调式调性得以明确。由此看出在该片片段中,作曲家利用英国管音色中特别柔和与忧郁的色彩,以及中提琴音色中独特的深沉与略带沙哑的色彩同a小调音高与音区中色彩的惆怅、忧伤的结合,烘托出了一九四一年犹太人民被迫离开家园且移民到仅有十六个街区大的社区时沉重与悲愤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己家园的深情,也有对德国纳粹党的愤恨)。

2、A段

A段调式调性并没有保持在主调a小调上,而是转入a小调一级关系调的F大调上,从而让引子与A段形成小调柔和与大调明亮的色彩对比。但是在音乐的情绪上,又统一于引子渲染的忧郁与沉重的音乐情绪中,这也是作品调式调性布局上的一大亮点。

所以,在该段落中,作曲家采用小提琴中低音区中,纯净且清晰、深厚但不沉闷的音色在F大调温暖的色彩上奏出该段主题。而该主题通过F大调色彩与小提琴音色的结合,表达出犹太人民虽然当时愤恨,但是心里仍然保留着对未来能获得自由的期望。而这样略带一点温暖色彩的调式调性也只能选择F大调,因为其他调式调性均表达不出这样即忧郁又温暖的情感色彩。但是F大调温暖的色彩在第二乐句中,转入了F大调的关系小调d小调上,且音区整体又往下压低了一些。因此在该乐句中,作曲家将小提琴的中低音色与d小调思想深刻、沉思的色彩相结合,表现出辛德勒在看到犹太人民所遭受的残忍杀害时,这些情景对当时辛德勒心里撞击。萌发了他对自己国家党派所作所为的思考,这样的慎思在d小调上运用小提琴中低音区,使音乐形象得到更好的诠释。所以,在调式调性之间,虽然形成对比,但保留了整个作品音乐情绪发展的统一性。

因此,A段在调式调性上,除了与引子形成对比之外,在本身段落的内部之间也形成了调式调性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体现了作曲家在处理不同情绪、情感转换中乐器与调式调性结合的严密与细腻。随后A段以高八度重复了一次,该作品不仅主题得到了加强,情绪得到了推动,而且高音区的表达又在原来的情感上加入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伤与凄凉感。

3、B段

B段持续在d小调上,与A段第二乐句在调式调性上形成统一。而在主题动机的材料上,与引子形成呼应。且旋律由长笛、英国管、单簧管奏出,与小提琴的另一条旋律交替出现。这样的交替的对比,在d小调思想深刻、沉思的色彩上表达出了辛德勒当时错综复杂的心里,反射出他最初认为战争是友好的,因为可以带给他丰硕经济利益,但是当他看到犹太人民惨绝人寰的遭遇后,他才明白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这样的思想转换与变化,在d小调独特的色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紧接着,在B段第二乐句中,调式调性转回了作品的主调,从调性的回归,也体现出辛德勒心灵的回归,也让他决定去挽救那些深受伤害的犹太人民。

4、A1段

A1段为再现段,再现了A段的主题材料,但是调式调性上并没有回归,而是转入主调的近关系大调C大调上,从而可看出作曲家采用了再现段与呈示段形成主题统一,调式调性对比的手法。这样不统一调式调性的现象,与传统曲式中的三段曲式的再现形式有差别。正因为这样的差异,这样调式调性安排,更能表达出犹太人民从最初战争中受到伤害的悲伤心里,到战争结束后得到自由的情绪转换。而再现段中C大调的出现,携带着C大调特有的最原始、最纯洁的色彩,与小提琴高音区明亮、纯净的音色相结合,描述了犹太人民重获自由后将要开始的崭新且美好的幸福生活。随后再现段第二乐句转回了主调a小调上,但是情感与情绪上,并非完全是要回到引子所渲染的忧郁与悲伤中,更多的是要表带一种战争结束后,和平给人民所带来的温暖。伴随着影片也从最初的黑白变为彩色,最初引子中a小调所表达的绝望、沉重,在再现段中变成了光明与希望。

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并不按传统曲式结构形式中调式调性布局的安排,而更多考虑的是作品中情绪、情感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决定调式调性的布局。

(二)作品整体调式调性布局

纵观整个作品在调式调性上的布局,可以看出,作曲家整个作品无论是段落内部的乐句与乐句之间,还是段落与段落之间,都仅仅采用近关系(一级关系)的转调,并非采用远关系转调。所以调式调性之间都呈现出一种较为单纯、平稳的现象。

对于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调式调性采用近关系来布局的手法,笔者的理解是结合电影情感表达的要求,需要表达出尽可能的纯净与平稳。而和平便是全世界都期待的纯洁与纯净的温暖。而这样的温暖,不需要模糊或者复杂的调式调性。因为调式调性的平稳、单纯也是决定作品平稳,单纯的手法之一。

三、和声特征分析

作曲家在和声的运用上,同样运用了与调式调性单纯、平稳的技术手法。所以,在整个作品的和声上,虽然是采用了众多的乐器声部来表达,但是整个作品的和声仍然呈现出了传统和声特有的清晰、明朗、且层次分明的现象。

(一)共同和弦

如今,在现代作曲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中,大量的作品在调式调性的转换上,相对于传统来说均较为自由,更多的会选择直接选择调式调性对置(在两个音乐结构的分界处,在句读之后,不用离调或有转调性质的过渡,便出现新调①),或者模糊调性。因此,对于传统中转调要求的步骤——(首先表明前调调式调性,然后引出中介和弦,引出转调和弦,建立新调终止式),便不会有明显的体现。但是该作品在调式调性的转换上,并没有抛弃传统,而是很好的体现了传统和声中的转调步骤要求。这样的手法同样是结合了电影情景需求和情感需要,因为和声也是构成音乐音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作曲家在中段第二乐句已经表明了a小调,因此作品34小节处,以a小调主和弦等于C大调六级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平稳的转入C大调。该小节体现出了即是结束又是开始。结束体现的是它作为前调的终止和弦,开始体现的是它作为后调的开始和弦。因此,该和弦即是结束又是开始。随后在35小节处出现转调和弦(C大调属七和弦),这时G音没有升高,出现了新调有的而主调没有的变化音。紧接着37小节处形成了原位的C大调属七到主的终止式进行。明确的表明了C大调的调式调性,也很好的体现了传统和声中的转调手法。除了上例所体现的片段以外,在该作品的其他转调的片段均采用了同样的转调手法。

(二)七和弦

在传统的和声学中,对于七和弦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正七和弦(二级七和弦、五级七和弦以及七级的七和弦)。对于这些七和弦的预备与解决都有严格的进行规定,例如,七音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是不能不解决的。也因为这三个七和弦使用的较多,便被称之为了主要的七和弦。另一种七和弦便是不常用的七和弦,有一级七和弦、三级七和弦、四级七和弦以及六级七和弦,被称之为副七和弦,也叫模进和弦。因为这四个七和弦主要出现在摸进的地方,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不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比二级七和弦、五级七和弦以及七级七和弦缺乏功能上的明确,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其音响效果的尖锐。因此较少使用。但是,在该作品中,作曲家除了使用常用的三个七和弦以外,还多次采用了四级七和弦与六级七和弦。由此,可看出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于七和弦的选择上,不存在常用的七和弦与不常用的七和弦之分。更多的是注重音乐创作本身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和声框架。也同时体现了作曲家创作中,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对不同音响效果的运用灵活自如。

谱例5:

如上例,在作品(23-24)小节中,和声进行为(VI7-V7-IV7-V7),明显看出作曲家采用了两个副七和弦,且在旋律材料方面并未形成摸进。虽然传统中认为这两个七和弦音响效果较为尖锐,但是作曲家通过采用在不同的音区,以及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上的对比,减弱了这两个尖锐的七和弦的音响,反而使得该作品在和声上较为饱满。因此该作品在七和弦的选择与运用上,也成为了该作品和声方面的特色之一。

(三)反功能进行

在传统和声中,属和弦进行到下属和弦被称之为反功能,是被禁止的,原因在于该进行会打破传统和声的功能序进。唯一可以出现的地方便是在摸进时,因为在摸进中转移的不是单个的和弦,而是相互联系的音组。所以在摸进中,功能的联系只在音组内部之间起作用。从音组与音组之间来说,功能的联系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时候的功能是被旋律因素所排挤的。所以在摸进中出现的反功能是被允许的。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出现属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在传统中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作品该片段中出现了反功能的进行,且该片段并未出现模进。

如谱例5中,在作品(23-24)小节处,和声进行为(VI7-V7-IV7-V7),出现了属七和弦到下属七和弦的进行,但是此处在旋律材料方面并未形成摸进。从而体现出作曲家在和弦的选择上,更多的是注重音乐的音响效果,而不是功能本身。就同在七和弦的选择与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强和弦外音的运用

在和弦外音使用中,由于进行与解决的方式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旋律音型与不同的音响效果。所以强和弦外音与弱和弦外音给作品带来的和声色彩性与旋律性均不同。而在该作品中,虽然弱和弦外音也有使用,但是更具特色的是作品中强和弦外音的使用,将音乐先带入一种紧张不稳定的情绪中,随后才进入稳定的和弦音响中。从中体现出了犹太人民从最初的紧张到最后稳定的情绪变化。

如谱例5,在作品21小节中,第一个和弦应该为d小调主和弦,但是中提琴与大提琴I在强拍强位上出现了非主和弦的bB音,随后在强拍的弱位上才进行到了d小调主和弦的五音(A音)。这样一种从紧张到稳定的和声音响效果给听众的心里带来了一定满足,同时也丰富了和声色彩,更好的描述了战争中犹太人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遭受的痛苦,在随后战争结束后得到释放。所以,该和声手法与电影情节的安排是精密结合在一起的。也由此体现出作曲家在和声布局上的缜密逻辑思维,以及在旋律走向上的精心安排。

四、配器分析

音乐表达无分对错,重点在于如何更精准地表达音乐形象与音乐内容。一个乐队作品在乐器的选用与安排上,如何娴熟地运用作曲技术手法将选用的乐器与音乐形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例如:作品的主题旋律声部由哪件乐器承担,采用乐器哪个音区,和声背景由哪些乐器承担,采用什么样的音型,近景、中景、远景该如何分配,这都非常关键。管弦乐配器法是一门及和声、复调、曲式于一身的、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科。因此,为了能写好乐队作品,需要大量地分析优秀的乐队作品。以下是对音乐作品《Theme From“SCHINDLER’S LIST”》的配器分析。

该作品是一首为小提琴独奏和乐队而作的器乐作品。

乐队编制:

木管组乐器有:长笛Ⅰ、Ⅱ、Ⅲ(其中长笛Ⅱ、Ⅲ为中音长笛),英国管,bB调单簧管Ⅰ、Ⅱ、Ⅲ(其中bB调单簧管Ⅲ为bB调低音单簧管),巴松Ⅰ、Ⅱ;

铜管组乐器有:F调圆号;

电子打击乐器;

拨弦与键盘乐器有:竖琴与钢片琴;

弦乐组乐器有:独奏小提琴,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一)引子部分

1、英国管与中提琴为主要声部:作曲家对乐器的把控非常好,选用乐器时,还从其音色上考虑。英国管声色浓郁而苍劲,中提琴音色厚实、丰满,选用英国管与中提琴为主要声部,作曲家认为它们能充分地表达此作品的主题,也更能将人们带入沉重、压抑的音乐情绪与氛围之中;

2、小提琴大提琴与竖琴为和声背景:小提琴音色丰富、大提琴音色饱满,他们与竖琴演奏和声效果非常好,因此在此充当了和声背景;

3、长笛与钢片琴为旋律装饰层:长笛音色明亮,钢片琴音色清脆,有一定的穿透力,因此将他们作为装饰声部。

(二)A段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将德国纳粹党下令屠杀犹太人的这一历史为背景,这部电影配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围绕电影主题。

1、小提琴独奏声部承担主题旋律:节奏舒缓,弱起进入,主题旋律主要在在中音区,音乐情绪抒情、悲伤与凄凉,就像是一个人在很生动地描述一件很悲惨的历史,音响效果为近景。音乐主题动机向下二度进行自由模进,旋律发展主要运用了模进与变奏主题发展手法,见谱例3。主题动机以纯五度为核心音程进行扩大发展到大六度及小七度。纯五度音响空灵清澈,作者使用这个音程想用其纯净的音响效果来体现犹太人民内心的纯洁。这个动机核心音程由完全协和音程、到不完全协和音程,再扩大到不协和音程,不仅暗示事件发展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不仅表现出了犹太人民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也在逐步加深,同时也表达辛德勒内心的矛盾也在激化;

2、第一、二小提琴与竖琴为和声层,竖琴感染力强,琶音演奏表达了,纳粹党残忍的行为给辛德勒精神上沉痛的一击,他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3、第三小节中提琴与大提琴进入,英国管在第十二小节进入,中提琴与英国管所运用的材料是B段音乐材料的变体,运用复调手法与小提琴独奏声部形成对比,音响效果为中景。英国管与中提琴同时还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大提琴为远景,起铺垫与情景渲染作用,大提琴低音深深的通往人们内心深处,将音乐情绪深深拉入谷底,就像是表达了正送往集中营以及已经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为未来一切将要发生的是一无所知,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的绝望以及他们悲惨的命运。

(三)A段

重复一遍,调式调性与和声进行没有发生改变,小提琴独奏演奏的旋律声部音区移高一个八度,音乐形象得到升华;英国管演奏副旋律声部与小提琴独奏主旋律形成材料与音色音区的对比。重复乐段音响效果更加饱满,整个弦乐组都充当了和声背景,其中中提琴演奏材料综合了A段与B段的音乐材料。

(四)B段

谱例6:

如图所示,小提琴独奏为主旋律声部;长笛、英国管、单簧管为副旋律声部,为辅奏声部作为音乐背景,第一丰富了背景色彩,造成音乐的动荡,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第二支持了材料的独立性与音乐的流动性,与主要旋律形成对比;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为和声层;竖琴、钢片琴装饰层;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和声低音走向。

(五)A1段

A段主题再现,调式调性建立在a和声小调上,与A段构成调性对比,为变化再现。引子、A段、B段一直都是由竖琴、钢片琴、木管组与弦乐组演奏,为了保证音乐音响效果的纯净性,一直没有运用铜管乐器组。这首作品此时的情感与主题在笔者分析看来,不仅仅只是描写犹太民族惨烈的遭遇,也不仅仅是围绕凄凉的音乐情绪来表达,再现时,主要旋律依旧由小提琴独奏演奏,音区比呈示部旋律高纯十二度,音乐旋律音型加密,大幅度的音区转移,将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将音乐主题进行高度升华—-“和平”。战争之后,全世界人民最期望的是“和平”。圆号融合性较高,音色浑厚并具有金属质感,同时圆号音色温和而带有哀愁与诗意,因此,圆号不仅可以描写出辉宏的音乐场景,还可以表达深沉的音乐情绪,将音乐主题与音乐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英国管演奏副旋律,与主旋律形成对比;竖琴、单簧管与弦乐组演奏和弦,为背景和声。

(六)结尾

结尾材料6个小节,为呈示段主题材料的变体,小提琴独奏主题旋律,音乐旋律加入了华彩,丰富了音乐旋律线条;弦乐组其他乐器演奏和弦,为背景和声,音响饱满;竖琴为装饰层。

五、结语

首先,在旋律的发展上,整个作品始终以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来贯穿整个作品;其次,对于作曲家在主奏乐器选择上的考虑,是因为小提琴作为犹太民族较喜欢的乐器;最后,小提琴独奏部分由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演奏,作为犹太人,他更能体会、也更能表达犹太民族在二战中所遭受的伤痛。

注释:

① 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2:209.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小调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G大调随想曲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谈“调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