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浅析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9-05-14 08:52司赛赛
锋绘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脑机器哲学

司赛赛

摘要:在人类智慧的创造下,人工智能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并逐渐在社会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人工智能机器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未来的发展出路和发展前景成为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也出现了“人工智能取代人脑”的这一观点。本文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以及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脑的原因进行浅显的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智能

1 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发展

人工智能即人造智能,英文表示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l。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综合各种人工智能研究者的观点,对人工智能进行的阐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功能方面,人工智能即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上实现的智能操作。再者,学科方面,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智能来说,它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对人类认知过程的逐渐了解,从而模拟人类思维的智能机或智能系统的一门学科。

人工智能起始要追溯到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大学的一个会议上,参会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一些能力,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词。此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机器的逻辑推理能力上,人工智能经历了推力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单靠推理能力实现人工智能是不够的,人工智能由此转入积累知识的“知识期”。但是,在“知识期”阶段,机器能进行多少知识积累以及推断完全由人工输入了多少知识决定,也因此有这么一句对人工智能的调侃:“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面对此瓶颈,研究者们尝试让机器自主学习取代人工输入,AI发展开始进入“学习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学习期”的人工智能开始从数据中学习知识,其学习方法开始在许多应用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人工智能再度掀起浪潮。特别是2016年“AlphGo”战胜围棋选手李世石这一事件,可以说AI在学习期又攀上了一个学习的高峰。而今天,人工智能甚至已经进入最终发展阶段——创造期。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都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生产与研究。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得以跟社会上多个领域得以深入结合并进行广泛应用,其应用领域主要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浅显的分析。

2.1 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

(1)人权伦理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面临着侵犯人类权利的问题,比如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侵犯隐私权、破坏人的自由等。拿隐私权来说,在个人生活中,人工智能机器的数量逐渐增加,这使得智能机器接触人类个人隐私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不可避免地被不法分子利用,获取到人的一些个人情况。这使得隐私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例如网络的任何个人信息都要依靠一个账号和密码的搭配来确定隐私信息的归属,这些信息不仅保存在个人电脑中,还会上传至软件所在的服务器中,此时只要有一定技术的人员就可以随时进入数据库查看本应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若被不法分子窃取,甚至可以导致隐私泄露,进而会威胁到个人的安全。

(2)计算结果的程式化错误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扩展,它逐渐取代了人的某些脑力劳动,甚至行使着本应由人来担任的社会职能。例如气象学家将预报天气的方法写成程序载入计算系统,从而智能机器行使着预报天气的智能,这导致机器预报的结果会出现错误,从而使预报的天气不准确。再比如医疗工作者将判断病情的方法也编写入智能机器中,通过智能机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同样有可能出现错误结果,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重大医疗事故。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功能系统,还应提高其准确度,提高智能化,从而避免在人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的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所造成的错误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带来的社会焦虑

关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种种忧虑,首先人们最担心的便是,假如机器可以替代人去从事各类的工作,那么未来的从业者们是否皆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实际上我们知道,目前在我国制造、零售、运输等行业已经开始大量的使用机器人,同时AI技术已经开始进行设计、翻译、作曲等领域的工作。比如近年来快递行业的兴起,利用AI技术,快递分拣投递的效率已經达到人工的几十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再比如,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在开发和大量使用工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因此“抢走”了上万人的工作岗位,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到2036年,机器将取代所有的人类产业工人。

与在社会生产中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相比,更可怕的是目前我们所知,人工智能可以远超人类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可如果“它们”也拥有了情绪和情感,拥有了完全的自主创造力,甚至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将前所未有。

2.2 人工智能可能的发展方向

(1)功能上的模拟

相比较结构上的模拟,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应力求实现从功能上模拟人脑。因为人类对人脑的结构和逻辑思维模式的认知并不全面,即便今后可能完全掌握人脑的运转方式,也不一定能将人脑中整个神经系统通过程序写入机器中。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中指出,人脑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的产物,不可能仅通过实验室中的电子设备的排列组合就能实现模拟。因此,为了实现功能上的模拟,就要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设定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表明智能机器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目的。而引入“目标”可以近似看成使人工智能具有一些“自我意识”,使它“知道”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可以朝着目标的方向分析所要采用的推理分析方法。

(2)提高对模糊问题的处理能力

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存在着很多“模糊”的概念和现象,即对于问题没有具体、精确的描述。好比对于一个数学方程组,无法给出方程组完整的初始和边界条件。对于这类型问题,人工智能无法通过特定程序将方程组中的所有变量求解出来,这就需要提高人工智能对模糊问题的处理能力,使其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结合其他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得到问题的可能解,并从可能解中选取最优解。

3 人工智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从某些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确实远远超越了人脑。它的发展将人类从机器机械化生产中解放出来,使机器实现智能,智能机器对于人的强化作用不仅体现在体力的强化,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还强化了人脑,是人脑智慧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可以使人脑更高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例如计算机在计算速度、运算精确度、信息存储量等方面远优于人脑。但是,人工智能毕竟是通过人脑的智慧才被发明出来,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其无法代替人脑的原因。

创造性。人脑拥有超细微的结构和其特有的运转机制,可以使人类进行学习,思考和创造。而人工智能与人脑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获得的能力,便是“创造”。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任何生物都无法单独的创造出另一种生命形式,就如人类无法把机器变为一种“生命”,这就意味着即便人工智能的程序再复杂,科学技术再进步,都只能研发出更加“聪明”的机器,而无法使它具备创造性,机器永远也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拥有生命和意识,因此也永远无法完全代替人脑。

反思性。人脑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自我。而人工智能本质上作为一种计算机科学,其自身不具备反思性,因此也无法形成独立于哲学之外的科学范式。“只有当实验和试探性理论相互连接在一起使之达成一致时,发现才会凸显出来,理论才会变成范式。”因此人工智能必须通过人脑才能建立在哲学思维和科学机制之上。

善恶判断。人脑具有各不相同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可以判断是非善恶,但人工智能科学是盲目的,并没有价值目标和取向。因此,有关于哲学的问题和思维人工智能只能通过人脑的智慧才能实现对问题的哲学解读。智能机器的发明是用来体现人脑的价值观,将人对是非善恶的理解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中,但其本身永远也无法取代人脑进行善恶判断。

情感。人类生活在丰富的大自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情感问题,人脑会发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信号。即便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使人工智能同样具备感知能力,但智能机器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在特定机器语言情况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的,虽然这些是由人脑感知世界的过程转换而来,但是它不具备人脑的情感分析能力。因为人脑会根据本人自身的经历和学识,下意识激发出对事情和人的情感表达,与通过分析计算得来的结果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4 结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任何生物都无法创造生命的形式。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脑在发挥作用。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它永远没有创造性,即便程序再复杂、科技再发展,也只能创造出聪明的机器人。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科技没有善恶,有善恶的只是掌握科技的人。因为历史趋势的发展,必然是大部分的纯粹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单纯的劳动,更希望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才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没有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人类注定要被时代淘汰,这也是无法避免的阵痛。

此外,能否让机械拥有“类似人脑”的创造行为仍然是一个涉及社会伦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必将通过实践得到解决。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就提出才从物质实践上升到社会实践,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实践是一种有原则的实践,它必須完成革命性、批判性的任务,使社会朝着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也就是说,凡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增加人类自由时间的实践活动,最终都将会被人类社会认可,这是不可阻挡的,哪怕它违背现在的伦理观,也会塑造出新的社会伦理观。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仍是哲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哲学也将进一步指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秋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2]李俊平.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其时策研究[D].武汉.式汉理工大学,2013.

[3]程石.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哲学问题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于丽颖.马克思“人的技术化”思想视域下的人工智能风险[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7.

[5]肖斌,薛丽敏,李照顺.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的思考[J].信息技术.2009(12).116-168.

[6]宋志润.范式的不可通约与整体突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4.

[7]孙永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1).

[8]徐英瑾.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通途刍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猜你喜欢
人脑机器哲学
机器狗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机器狗
菱的哲学
未来机器城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让人脑洞大开的智能建筑
无敌机器蛛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