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佳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休闲度假的住所也相应提高了要求,因此国内涌现了大量现代风格的度假酒店及各种等级的“野奢”民宿等等。尽管很多现代度假酒店设计新颖与国际接轨,但缺少了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四川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优秀旅游资源、特色民族文化的古都十分需要一座及现代与川派古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有当地特色的度假酒店。
关键词:酒店;川派;建筑
近几年一些国内前沿的设计师也积极地将中式风格同现代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一瞬间就会感觉到苏州园林的古香古色,与此同时也会发现整体建筑的现代美。贝聿铭先生从苏州园林古建筑中提取“粉墙黛瓦”的建筑特点,并用现代设计理念加以概括演变,运用现代材料进行建造,使苏州博物馆既有当地建筑特色又不仅仅是古代建筑符号的简单复制。让置身于其中的人既有亲切感又不会觉得和其他建筑一样。让苏州博物馆在古建筑群中既不会太突兀,也不会完全隐藏于周围古建筑之中。将川派建筑风格运用于现代度假酒店之中我们也应该沿袭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方法。我们应该采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川派建筑风格,既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也不能完全摒弃。要在原本川派建筑风格之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元素进行演变或简化作为设计的主要概念将当地独有的建筑材料,比如竹子等作为室内室外主要装饰材料,并将四川人的生活起居习惯也融入到建筑风格当中,比如建筑中要设有听戏品茶的茶馆和打牌聊天的棋牌社等等,灵活地加入一些当地的人文元素。要立足当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及现代观念、四川当地风俗文化、川派建筑风格于一身的新型川派风格的多元化度假酒店。
1 建筑风格方面的优化及建筑材料方面的革新
推陈出新并不是指完全摒弃川派建筑风格如果丢掉中国古代传统所留下的任何东西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沿袭川派建筑风格的特质,比如清新雅致的气质、青砖黛瓦的色调以及道法自然的内涵。四川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比如傣族,侗族等等,其建筑风格也各有不同,齐整我认为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四川特色的要数傣族的吊脚楼了。在装饰材料方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竹子,提到四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片片的竹林,在度假酒店的设计中竹子不仅仅要用在室外景观上,还要将竹子搬到室内,大到用于墙壁的装饰配上叠水和灯光的效果十分有四川的独特味道,小到喝水的杯子都可以用竹子作为主要的材料。让置身于其中的顾客充分感受到四川的魅力。
2 四川地区独特传统符号的运用
川派古代建筑中多用的斗拱飞檐等结构在度假酒店的外观上也可以做为一个鲜明的建筑特色,将复杂的斗拱简化处理,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如钢材,既方便焊接又有着较强的承载力。古代建筑的另一特點一一坡屋顶,也可以运用到度假酒店的设计当中来,但可以将材料转变为钢结构与玻璃的结合,并可以自动调节飞檐的长度和玻璃的模糊度,非常人性化,既有古代的元素出现有极具现代感。另一方面将传统纹样和装饰图案提炼简化运用于室内装饰上,比如传统的回纹云纹等,模仿古代砖雕艺术在青砖垒成的墙壁上做出浮雕的效果。川剧中的脸谱形象深入人心最具四川特色也可以加入到设计当中来。
3 木结构与现代钢结构的结合
木结构是川派传统建筑的主要框架结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难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钉子、没有金属、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是如何建造房屋的,仅仅用隼牟结构就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但木结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四川常年湿热多雨,气候常年处于高湿度的状态木材很容易吸水后变形,甚至遭到腐蚀和虫蛀,长此以往木结构将无法承受建筑的重量,存在很大的危险隐患。因此在重要位置将木结构更换为现代钢结构,既安全又可以增加柱间距,增大可利用空间。也使得整体效果更有震撼力。使整个建筑褪去繁琐,更加轻盈。
4 突出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道家特色
四川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傣族、侗族、藏族各有各的特色,现代度假酒店不仅仅是要给旅行者提供住宿的地方更是要增加顾客的体验感,让顾客在度假酒店中深刻的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从生活方式到衣食住行到处都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
而四川人本身的慢生活也是可以结合到度假酒店的设计当中来的,一个休闲的室外庭院可以让在繁忙的都市打拼的人们卸下重担,在树荫之下呼吸来自森林的清新空气品着手中的清茶享受这悠闲的时光。打牌也是四川人最为热衷的娱乐项目,在度假酒店中设立小型的棋牌室让游客更加体会到成都人的日常生活。
道家文化也是四川的特色之一,而道家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到现代度假酒店的设计中来。曲折的小路配上几株生机勃勃的植物,再配上潺潺娟细的流水,颇有几分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韵味,行走其中的人也自然能有一些仙风道骨了。
总之,将川派建筑风格结合到现代度假酒店中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设计师的不断探索与积累,学习与实践。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四川地区度假酒店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年青一代的设计师需要更加努力,积极向前辈学习,为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浈,丁曦明.传统营造语境下黎川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特色探析——兼议‘瀚系临川派”的乡土区划[J].建筑遗产,2018(04):29-37.
[2]刘晓林,李晶源.川派茶馆空间初探[J].大众文艺,2018(18):47.
[3]邓韵琴.川西旅游度假酒店院落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