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丹 刘岱 刘玲灵
摘要:当今世界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从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语境等要素上重构思政课话语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化”;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的进程中,才能持续“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高校思政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话语体系的质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随着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新形势不断重构思政课话语体系。
1 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释义和要素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言语行为。体系,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据此,思政课话语体系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内容沟通的言语行为系统。思政课话语体系包括主体、客体、内容、方式、语境等一系列基本要素,分别解决“谁在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和“在哪说”的问题。
思政课话语主体,即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制定者和运用者。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政课话语客体,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话语内容,指“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在因素的总和。”[1]也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就涉及到了思政课话语方式问题,它是话语主体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最后,思政课话语语境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背景与环境。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发挥作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时代背景、学生情况、教师特点、教材内容的新变化,不断整合和重构思政课话语诸要素,使其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2 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的实践理路
当今世界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都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就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学科特点,重构思政课话语体系,对抗和消解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良影响。
2.1 话语内容:理论化与中国化相统一
马克思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思政课话语内容依据思政课教材,而教材内容常见结论性话语、政治性话语、政策性话语和宏观性话语,理论论证过程比较简单,尚存在严谨性不足的缺陷。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容易导致逻辑不清,缺乏信服力;或者内容空泛,不接地气,导致学生反感思政课。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搞清楚事物发展的内在关系,捋顺逻辑脉络,用缜密的逻辑推导和翔实的案例论证理论的正确性,提高话语内容的理论信服力。同时,思政课话语内容还要凸显中国化的话语特色。要用中国化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教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进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夯实思政课在大学生群体的话语权。
2.2 话语方式:科技化与大众化相统一
话语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话语内容的接受情况。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采取的是“PPT+黑板+教师讲授”的话语方式。教师读PPT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大班型授课导致的互动差、课堂教学秩序欠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要求各高校依托科技研发的新成果,更新教学硬件配置,打造科技化课堂,用新科技辅助教师授课。同时作为普通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增强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打造思政课网上第二课堂,提升思政课话语方式的科技化进程。在完善话语方式硬件配置的同时,教师也要转变自身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压迫式、注入式的话语方式普遍存在,学生表面屈服,内心抗拒,从而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与初衷渐行渐远。因此,教师要采用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来讲授思政课,构建对话式话语方式,与学生共享话语权。这就要求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要尽量使用平实的、活泼的、生活化的语言。但也要注意大众化不是一味地迎合话语客体,调侃式、娱乐式的话语表达是对话语方式大众化的庸俗化解读。
2.3 话语语境:学科化与时代化相统一
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载体,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的术语环境。首先,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因此要将思政课放在这样的语境里:在社会制度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道路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体制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话语语境要紧紧围绕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构建。其次,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和专门的学科体系,要求教师在遵循话语方式轻松化生活化的过程中,不要脱离学科性和专业性语境,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比如,把价值观的养成比作穿衣服扣扣子、把理想信念不坚定比作精神“缺钙”等,就既体现了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又没有背离思政课特有的学科语境。除此之外,思政课的话语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要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就要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生成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当前思政课的话语语境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将思政课教学构建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语境当中。
2.4 话语主客体: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体现在人的身上。要保证话语体系的构建质量,“就必须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无抵牾性结合,结合的实质就是教学过程中两个能动性因素的和谐统一,形成共振。”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话语语境的创设者、话语内容的传播者、话语方式的运用者,要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在思政课堂上积极营造亲密的话语空间和轻松的话语氛围,选择平易近人的对话方式,采取环环相扣的理论推导或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丰富案例,引导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抛出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偏差,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在用案例论证理论的正确性时,首先让学生搜集案例加以论证,这样师生双方在思想上就容易产生共振,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回答者成为主动的思考者,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总之,教师是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灵魂,学生则是这一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检验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保证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5-1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習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4]蔺新茂,张大超,崔耀民.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抵牾的学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7):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