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葳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角度,以中韩两国大学校训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大学校训和韩国大学校训的词汇、构成方式和修辞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中韩大学校训的语言学特征。
关键词:语言学;中韩;大学校训;对比
0 前言
大学校训反映了一个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国内外大学都对本校校训的拟定给予高度重视,中国和韩国也不例外。本文在语言学角度,分别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出发,探究中韩大学校训的语言学方面特征。
1 中韩大学校训的词汇特征
1.1 中韩大学校训的词语来源
中国大学校训的词语多源自经典。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中的“正德”,“厚生”即源自《书·大禹漠》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则出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韩国大学校训则多受到东、西方宗教与文化的影响。比如成均馆大学的校训“仁义礼智”()就是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江南大学的校训“敬天爱人”(),南首尔大学的校训“爱创意奉献”()则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中央僧伽大学的校训“信心参学普敬利生”()则与佛教义理有关。1.2中韩大学校训高频词分析
据2010年韩国大林大学教授朴熹和郑守娟的统计,韩国各大学校训的高频词位于第一位的是“真理”。这一词在所搜集的347个韩国大学校训中出现了61次。其次是“奉献”和“创造”。接下来的顺序依次是“爱”、“创意”、“自由”等等。从统计来看,韩国大学主要对追求真理和奉献精神十分重视。
据姜小东(2016)对113所中国高校校训的统计,高频词前三位分别是“博学”,“创新”和“求实”。接下来的顺序依次是“厚德”、“笃行”、“求是”等。从统计来看,中国大学相比于韩国大学更注重“学”,而韩国大学更注重对真理的追求和奉献。
2 中韩大学校训的句法特征
2.1 中韩大学校训的句型特征
句型即句子的结构类型。理论上校训是无标点符号的句子,但为使用方便,也会加上标点。在校训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中韩两国的大学校训是一样的。
一般的大学校训很少出现连词,仅有如中国大学校训中的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黑龙江东方学院的校训“蒙以养正、学以致用”;榆林学院的校训“德之本、学之慧、行之果、勇之胜”等出现了标点。韩国大学的校训也是如此,基本都是词语或短语的排列。仅有韩国汉阳大学的校训“爱之实践”()等少数校训中才会有连词出现。
2.2 中韩大学校训的构成方式特征
对于有规律的校训来说,一个分隔符中间有几字即是几“言”,校训总共几字即是几“字”。例如,黑龙江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空格前后各有四字,则本条校训有“四言”,且总共八字,即为“四言八字”校训。
中国大学的校训多以二言八字或四言八字构成,偶数对的词居多。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二言八字校训“忠诚、团结、求实、创新”,或者南开大学四言八字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
韩国大学校训多以一言三字或二言六字构成,奇数对的词居多。例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校训“真,善,美”()就是一言三字。檀国大学校训“救国,自主,自立”()高丽大学的校训“自由,正义,真理”()等则是二言六字。
3 中韩大学校训的修辞特征
3.1 中韩大学校训中的排比
排比就是用三个以上字数、结构或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辞格。
中国大学校训常使用排比修辞。如天津科技大学的校训“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就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强调了品德与爱人的精神。又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强调了“信”的重要性。
韩国大学的校训中也常运用排比修辞。例如,韩国青江文化产业大学的校训“人间之爱自然之爱文化之爱”()分别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和对文化的热爱。又如韩国庆熙大学的校训“学术的民主化,思想的民主化,生活的民主化”()则强调了民主化的重要性。
3.2 中韩大学校训中的反复
反复就是通过对同一词或句子的两次以上重复,以增强感染力的一种辞格。
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中“信”字反复出现了五次,强调为人处世、立志守身都需要讲究一个“信”字;上海工業大学的校训“厚生、厚德、厚技”中,“厚”字反复出现了三次,强调要重视民生、德行和技术。
韩国大学校训也同中国一样,会使用反复这一修辞,来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和感染力。例如韩国鲜文大学的校训“爱天爱人爱国”()中,“爱”字反复出现了三次,又如韩国庆熙大学的校训“学术的民主化,思想的民主化,生活的民主化”()中“民主化”出现了三次,强调了民主化的三个方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韩大学的校训在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各有异同,这也反映出了中韩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校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0.
[2]郭东升.中韩美三国女子高校校训比较及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43.
[3]刘庆华.校训语言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