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
摘要: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序之中。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比较明显,地方戏曲被城市文化挤压和胁迫。应通过多种渠道,大胆改革表现形式,加强戏曲文献整理,借助多媒体形式,重振地方戏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关键词:地方戏曲;传承;繁荣
戏曲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拥有着强大的民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始终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光芒。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地方戏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戏曲文化集中传统文化之大成,将表演、演唱、歌舞等各种形式相互融合,并且融入了文学、武术、杂技等多种元素,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戏曲有消亡的趋势。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1 地方戏曲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危机
中国地方戏曲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仅存中国的戏曲还在传承。千百年来,戏曲是我国民众主要的娱乐形式,是民族传承下来的最精粹的文化创造,是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民大众最贴近的艺术方式。但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戏曲却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褪了色,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欣赏一曲地方戏曲了。我国作为曾产生过390多个剧种的戏剧之国,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革,地方戏曲也因为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将舞台阵地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演出场次也渐渐减少,戏曲种类也不再丰富,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戏曲种类到现在仍在不断消亡。1959年我国尚有360个剧种,2004年只有260个剧种仍有演出,但目前有演出的地方戏曲不到200种。
据统计,山西原来的民营院团有200多个,2018年已经倒闭了近90%,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民营院团也就十几个,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以前我们那里选村长,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每年能演上几场戏,现在村里不演戏了,农民们又打麻将去了。
在河南省也是如此。一边是想要看戏的老百姓,一边是无戏可演、面临解散的民营院团,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市场遭遇寒冬。
地方戏的生存状况本就堪忧,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生存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国有院团转企改制,投身市场,却遭遇市场的不景气,原有的农村市场也莫名其妙地急剧萎缩。而许多民营地方戏曲院团的境遇更加糟糕,处于濒临倒闭的情况,曾经被中宣部、文化部列为典型的山西嫦娥梅花晋剧院,原有3个团300多人,曾创下年演出1500余场的纪录,现在却仅剩1个团80余名演员,即使这样,仍面临无戏可演的境地。
2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导致危机的原因正是戏剧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
传统戏剧的局限性非常大。如传统的表演方式不能够令演员淋漓酣畅地表达情感,不足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缺少对人物深层次情感的挖掘;创作方面,现代戏剧形式题材多种多样,充满丰富的想象,甚至可以跨越现实界限,突破人物的个性,这是传统戏剧很难达到的。传统戏剧的缺陷对传统戏剧的逐渐消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观众欣赏戏剧的时候不能够产生共鸣,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必须及时对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虽然,地方戏曲保护的问题引起了重视,文化部专门出台了保护地方戏曲剧种的文件,现在210个戏曲剧种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戏曲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地方戏曲的直接扶植和保护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应加大对特色剧种的扶持力度。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小剧种,各级政府要责无旁贷给予扶持。艺术团体的职工、普遍存在着舞台艺术生命短、文化知识面窄、行当单一、社会生存能力弱的特点,必须以人为本,对其实行特殊政策,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国家也要出台一些新政策,对地方戏曲和民营院团有更好的帮扶作用,以保护传统文化在基层的这片宝贵阵地。组织专家,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保护进行专项调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剧种的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可以选择一些在地方戏传承方面做得好的院团作为示范单位加以扶持。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演出”来促进院团为群众多演出,特别是每年的传统节日期间。同时还要大力促进发展民营戏曲表演团体,包括支持业余演出团体,各级政府要从财政上给予实际的投入,对为基层群众演出作出贡献的民营院团给予奖励。最后,还要加强对地方戏曲剧本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加强对地方戏曲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
培养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地方戏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对戏曲艺术学校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戏曲教育体系、拓宽招生渠道,为地方戏曲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为了留住基层剧团的人才,应该改善剧团演员的生活待遇。戏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应从儿童、少年抓起。戏曲教育要遵循戏曲艺术规律,要注意目前戏曲教育中表演基本功弱化的趋势。同时培养青少年观众,把戏曲进校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可派优秀院团进校演出。
营造保护与振兴地方戏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戏曲的宣传普及力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观众的距离;开展地方戏曲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热爱地方戏,巩固地方戏曲发展的群众基础。鼓励传承人开门收徒,中青年演员拜师学艺。加大传承人评选力度和补助力度,尽可能为传承人创造参加文化活动和登台演出的机会,扩大影响力。
重视地方戏曲的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应加强研究及创作队伍建设,一手抓继承,一手抓创新,把实施精品战略和加强传统剧目的抢救结合起来,努力为演出的繁荣不断推出新剧目、提供新脚本。
积极挖掘、征集民间戏曲资料。许多珍贵的资料在民间、在老艺人的身上,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应该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优势,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尽快征集和保护现有的戏曲遗产。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向剧团、演职人员和老艺人征集、收购演出抄本和音乐资料,或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剧目和音乐曲牌,或把老艺人的表演通过录相制作成光盘保存下来。在搜集整理戏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戏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
提高地方戏曲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度。加强戏曲与旅游的结合,提升戏剧人文景点档次,以旅游推广戏剧,以戏剧繁荣旅游。加强戏曲与其他产业合作,探索与动漫、文创等时尚产业结合,增添文化产品中的戏剧元素,推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呈现新样态,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地方戏曲政策配套相对滞后,影响了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相关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充分尊重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政策制定要在深入研究和总结本地区地方戏曲剧种的艺术特征、历史内涵、呈现形态、文化价值、程式体系等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流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纳入数据库管理和新媒体平台共享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实时定位、资源展示、数据分析和舆论监测。地方戏曲数据库与新媒体共享平台的建立,是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的第一步,文化行政部门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还要对数据库与平台运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公开、日常升级维护、数据更新等作出相应的规范,确保地方戏曲新媒体保护与传播既做到形式創新,又做到内容充实。
3 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多年的历练中,地方戏曲依然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要让地方戏剧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让传统戏剧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就传统戏剧的现状来看,现在的创新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在表演方式、表演内容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创新才可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文知识,蕴藏更多的文化底蕴,加入现代化的各种标志,让观众在欣赏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积极向年轻人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刘玉龙.试论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2]钦媛.中国地方戏曲伦理功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7
[3]王登羿.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与配套政策研究[J].传媒观察,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