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鑫,陆建林,王 苗,李瑞磊,李 浩, 朱建峰
(1.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26;2.中国石化 东北油气分公司,长春 13006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层活动,断层是盆地含油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诸多研究,断层对盆地内的烃源岩发育、油气的运移及调整、相关圈闭的形成及储层改造都可产生较大的影响[1-7],盆地内的断层系统对油气成藏具有多种控制作用[8-17]。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经历了多期次迭加改造,断层活动期次多,断层复杂。本文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梳理了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不同构造带断层活动特征及差异。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断层活动对长岭断陷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调整的影响,指出了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勘探重点方向,以期为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长岭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南部,是典型的断、拗叠置型盆地,断陷层包括下白垩统火石岭组—登娄库组,拗陷层为上白垩统泉头组至新生界。受基底断层控制,长岭断陷发育数个次级凹陷,凹陷之间由数个凸起分隔(图1)。
长岭断陷主要经历了3个大的演化阶段,即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图2)[18]。其中断陷期又分为2期幕式断陷,相应发育2个大的火山旋回[19]。早期断陷以火石岭期(K1h)岩浆活动开始,以中—基性火山岩与碎屑岩为主。随后的沙河子期(K1sh)主要为湖相沉积,是长岭断陷主要的烃源岩发育期[20]。晚期断陷以营城期(K1yc)强烈的岩浆活动为开始标志,这一时期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巨厚的火山岩与碎屑岩复合沉积。登娄库期(K1d)短暂的断拗转换期后,泉头—姚家期盆地整体进入拗陷期,构造活动微弱,盆地处于稳定的热沉降阶段。嫩江—明水期伴随区域性构造运动,长岭断陷强烈反转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随之进入了新生代的盆地萎缩期。
图1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构造区划
图2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白垩系构造地层及油气系统据王苗等[18],有修改。
长岭断陷经历断陷期、拗陷期、反转期的构造演化阶段,相应地主要发育了3期不同性质的断层(图3)。(1)断陷期是强烈的断层活动期,以张性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登娄库组—火石岭组中(K1d—K1h)。这一期断层断距大,平面延伸距离远。断面特征因断层级别而不同,控凹边界断层呈现出铲式断层特征,次级断层多数为平直正断层。控凹断层在这一时期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格局及火山活动。(2)拗陷期为第二个断层活动期,断层主要分布在泉头组—姚家组(K2q- K2y)中,与断陷期相比,断层活动明显减弱,断层为平直正断层,断距小,延伸距离短。拗陷期断层在深大断层附近集中发育(如长岭断陷中部的前神子断层),表明部分深大断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拗陷期的断层活动具有相当的继承性。(3)反转期为第三个断层活动期,主要分布在嫩江组(K2n)及以上地层。这一期的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长岭断陷东部伏龙泉及东岭地区。嫩江—明水组沉积末期伴随区域性挤压,长岭断陷东部强烈反转,形成了伏龙泉、东岭等反转构造带。以伏龙泉地区为例,伏龙泉断层的大规模正反转,形成了一系列的压扭性逆断层及反转背斜。
图3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
基底深大断层对盆地构造演化及断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3组基底深大断层[1-4,9]。通过对长岭断陷基底顶面主要断层进行解释,表明长岭断陷也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以及北西向3组主要断层(图4),与松辽盆地深断层系统一致。长岭断陷中部的前神子断层、黑帝庙断层近北北东走向,为松辽盆地区域性深断层孙吴—双辽断层[1]的一部分;断陷的东侧与西侧边界为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的组合。
长岭断陷基底主要断层和次级断层的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北东向以及北西向。断层平面展布具有一定的走滑特征。结合断陷演化分析,断层形成机制为在北北东向拉张与左行走滑的应力背景下,产生了次级的北东向断层(P剪切)和南北向—北北西向断层(R剪切),以及北西向断层(T破裂)。断陷期由于盆地持续的拉张走滑,产生的北西向断层(T破裂)活动量持续加大,在其控制下,次凹的沉积中心有所迁移。如南部的龙凤山地区,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沉积中心向南迁移,而在伏龙泉地区,沉积中心向北迁移。
图4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基底顶面主要断层及形成机制图解
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多个层系(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泉头组)发现了多种类型(火山岩、碎屑岩)的油气藏,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类型及规模有较大的区别。研究表明,断层对长岭断陷烃源岩分布、相关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调整有重要的影响。
长岭断陷控凹断层在断陷期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格局。受主要断层的控制,长岭断陷形成了数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凹陷,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集中分布在各次级凹陷的深洼带(图1)。
控凹断层活动的迁移,也使得烃源分布发生相应变化。以伏龙泉次凹为例,沙河子组烃源岩在次凹的中部及南部厚度较大(图5a),北部烃源相对较少,烃源岩大体沿断层北东向展布,沉积中心在次凹的中南部。至营城组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向北迁移,南部烃源岩相对较薄,中部烃源岩厚度大,北部也有烃源岩发育,烃源岩开始沿断层北西向发育(图5b)。前述分析表明,断陷期由于盆地持续的北北东向拉张走滑,产生的北西向断层(T破裂)活动量持续加大,沉积中心向北西向断层迁移。
图5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次凹烃源岩厚度
长岭断陷不同期次及性质的断层活动,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在断陷期,一些铲式控凹边界断层强烈活动,断层两盘发育牵引构造,如查干花断层上盘营城组顶部发育逆牵引背斜,下盘发育牵引背斜(图6a);在反转期,伏龙泉断层强烈的正反转,形成了大量的反转背斜(图6b);此外在东岭地区,断层走滑形成了花状构造及相关的断背斜和断块圈闭(图6c)。
断陷期由控凹边界断层活动形成的牵引及逆牵引背斜,在沙河子、营城组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前就已经形成,是原生油气藏的有利保存场所。晚期走滑和反转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断块及反转背斜圈闭,有利于捕获次生油气藏。
3.3.1 不同构造带断层活动差异分析
长岭断陷经历多期迭加改造。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分布差异,使得不同构造带的断层活动的类型、期次及规模有所不同。
长岭断陷北部达尔罕—查干花地区营城组顶部断层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部分为北北西向(图7a)。登娄库组顶部断层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断层密度及规模较营城组有所减小。泉头组顶部断层以南北向为主,断层密度及规模较登娄库组显著减小,只在局部发育微小断层。达尔罕—查干花地区营城组—泉头组中断层活动分析表明,自登娄库组沉积晚期后,断层活动显著减弱,至泉头组沉积早期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在断陷期后的构造活动较弱。
伏龙泉地区营城组顶部断层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部分为北北东向及北北西向(图7b)。登娄库组顶部断层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与营城组相比,登娄库顶部断层密度有所增加,但单条断层的规模减小。泉头组顶部断层以北北西向为主,断层密度及规模较登娄库组显著增加,单条断层的规模继续减小。伏龙泉地区营城组—泉头组中断层活动分析表明,自营城组沉积晚期后至泉头组沉积末期,断层持续活动,伏龙泉地区在断陷期之后的构造活动较强。
长岭断陷南部龙凤山地区营城组顶部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北北东向及北北西向(图8a)。登娄库组顶部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断层密度及规模较营城组减小。泉头组顶部断层以南北向为主,断层密度及规模较登娄库组显著减小,只在局部发育微小断层。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泉头组中断层活动分析表明,自营城晚期后,断层活动持续减弱,至泉头早期断层基本停止活动,与达尔罕—查干花地区类似,龙凤山地区断陷期之后的构造活动较为微弱。
东岭地区营城组顶部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图8b),断层密度较为均匀。登娄库组顶部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断层密度较营城组变化不大,单条断层规模有所减小;泉头组顶部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泉头组顶部断层呈带状分布,断层密度不均匀,单条断层的规模明显变小。东岭地区断层具有典型的走滑特征,发育帚状断层体系,泉头组顶部断层表现为带状分布的雁列式断层。东岭地区营城组—泉头组中断层活动分析表明,自营城期后,断层活动有所减弱,但在泉头组沉积末期局部仍存在相当规模的断层活动,与龙凤山地区相比,东岭地区断陷期后的构造活动更强。
图6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相关圈闭示意
图7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北部达尔罕查干花地区—伏龙泉地区断层特征
图8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南部龙凤山地区—东岭地区断层特征
3.3.2 断层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长岭断陷断层活动统计表明,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活动差异较大。龙凤山、达尔罕—查干花地区构造定型早,断陷期后的构造改造微弱,大部分断层在泉头组沉积早期停止活动,泉头期只在局部存在微弱的断层活动。而东岭、伏龙泉地区构造定型晚,断陷期后存在较强的构造活动,在泉头末期也存在较强的断层活动。不同构造区带断层活动的差异,也导致了油气分布的不同。
长岭断陷深层油气来源主要为沙河子组及营城组烃源岩[20],除沙河子、营城组发现的断陷层原生油气藏外,在登娄库组、泉头组也有次生油气藏发现,不同构造区带发现的油气藏类型差异较大,研究表明,断层活动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以及达尔罕—查干花地区,分别在沙河子组(B2井)和营城组(YS1井)发现了碎屑岩及火山岩油气藏,登娄库组及之上地层基本无油气发现。而伏龙泉地区的登娄库组(SL2井)以及东岭地区的泉头组(SN108井)均获得油气发现(图3,9)。前述长岭断陷不同构造带断层活动差异分析表明,龙凤山、达尔罕—查干花地区断陷期后的断层活动基本停止,油气难以向上运移至拗陷层中,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主要形成沙河子组、营城组原生油气藏。而东岭、伏龙泉地区构造定型晚,后期改造强烈,使得深部的油气发生调整,向上运移到浅部,形成了登娄库组、泉头组次生油气藏。
图9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龙凤山—东岭地区断层控藏模式
综上所述,长岭断陷断层活动控制了沉积中心的迁移与烃源的分布,同时断层控制了大量的牵引背斜、反转背斜、断块及断背斜等相关圈闭的形成,断层活动同样对油气的运移及调整具有控制作用。长岭断陷中部的查干花—达尔罕、龙凤山地区,晚期断层活动微弱,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东部的伏龙泉地区、东岭地区,晚期断层的反转及走滑作用强烈,部分原生油气藏发生破坏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断陷的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应分别开展针对性的勘探。
(1)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育断陷期、拗陷期及反转期3期不同性质的断层,断陷期是断层的最大活动期,断层形成机制为在北北东向左行拉张走滑的应力背景下,产生次级的北东向断层(P剪切)、南北向—北北西向断层(R剪切)以及北西向断层(T破裂)。
(2)长岭断陷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活动有较大差异,龙凤山、达尔罕—查干花地区在营城组沉积期后断层活动显著减弱,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时期只存在微弱的断层活动;东岭、伏龙泉地区拗陷期也存在较强的构造活动,在泉头组沉积末期也存在较强的断层活动。断层控制了长岭断陷的沉积迁移与烃源岩分布,同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如牵引及逆牵引背斜、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带及相关的断块与断背斜圈闭。
(3)断层活动对长岭断陷油气运移及调整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定型早、拗陷期断层活动微弱的龙凤山、达尔罕—查干花等地区,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要注重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原生油气藏的勘探。而在断层活动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存在反转的深大断层及走滑断层的伏龙泉、东岭等地区,次生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