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以笔者亲身经历为出发点,首先详细阐述了中日两国在登山方面的相同点和野生动物方面、登山道方面、登山服装方面和门票费用方面的各个不同点,再通过异同点这一表面现象,对中日两国山地资源开发方面的不同理念及现状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中日两国;登山;山地开发
无数人沉浸在登山的乐趣与魅力中无法自拔,将其视为大自然的馈赠,笔者亦是其中一员。通过在国内与日本的多次登山体验,笔者切身感受到了两国在该方面的异同点。
一、中日两国登山的相同点
所谓登山的相同点,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全世界可谓高度一致。一可以沿途赏景,愉悦身心,转移注意力,调节压力。春日登山途中赏花,秋日赏火红枫叶,一路美景相伴美不胜收。二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登山这一户外运动一直经久不衰,很大一方面原因取决于它对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三可以享受攀至顶点那瞬间俯瞰群山的满足感与兴奋感。所谓“会等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高处,可赏日出,可观日落,亦可饱览城市夜景,带给登山者不一样的享受。
二、中日两国登山的相异点
(一)野生动物出没方面
这是区别最大的方面。在我国,山体大多是由政府彻底改造开发之后才对民众开放的,除去个别极其险峻的山,总体来说安全性比较高。同时,遇上野生动物的几率也是少之又少极其珍贵。而在日本,一入山里,就有种陷入原始丛林的感觉,要说原因的话,山道的路边经常立着“熊出没/猿猴出没,请注意安全”之类的看板。而狐狸,松鼠之类的野生动物更是常见。因此,单就安全方面来说,比起日本,国内的登山运动更为安全稳妥,被野生动物袭击的概率也更低。
(二)登山道方面
这一点主要在开始攀登之后才会有切身体验。在国内,大部分山道分为蜿蜒的盘山公路类型和台阶类型,盘山公路攀登起来会容易很多。而台阶类型的山道,经常是沿着断崖绝壁所建造,攀登起来极耗体力,可谓“难于上青天”。例如,要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就必须攀爬6600以上的台阶数;要登上第一险的华山,就必须走小于半个脚掌的台阶。但同时,这些类似台阶的山道主要是石头,即使下着雨也有一定的防滑作用。而日本的山道,几乎都是由石子路、横梁和圆木头等构成。因为是非人工山道,一旦降雨,混着泥土的石子路就会变得坑坑洼洼、泥泞难堪,无法攀爬且容易滑倒。就登山道这一方面而言,日本的登山很受天气原因影响,而国内虽然也会受影响,但雨中登上却并非难事。
(三)服装方面
这一点也是对比鲜明。在国内登山的话,穿一双容易行走的合脚的鞋即可,衣服更是随心所欲,便于移动的服装即可,攀登过程中遇上穿高跟鞋爬山的女性也并不稀奇。当然,若是想在山顶留宿一晚的话另当别论。而在日本,登山者们几乎全员都是备齐了登山用具之后才开始登山之旅的。登山用帽子,上衣,靴子,拐杖甚至连太阳镜也是必备之物。登山群体所着衣物的不同,很大程度会在拍摄的照片中有明显的体现。就服装方面而言,日本的登山更侧重专业性的准备与看待,而国内则犹如日常出游一般,简单轻便。
(四)门票方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门票了。在国内,想登上驰名在外的名山,如五岳等等,必须支付一定的门票费用(大多接近200人民币),这是由于政府开发过得山林已经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因了。而在日本,一般是不需要登山门票费用的,即使被收取入山费用,也不会很高(如富士山等个别需要付费的山)。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两国的登山的异同点就介绍到以上这些。
三、中日两国山地资源开发现状的不同
第二章所述的中日登山现象的不同点皆为表面现象,深究其背后原因,可以概括为:若是不进行开发,山是极其危险的,登山者会相应的也就寥寥无几。为了将我们自己国家的雄山大川以及自然的无尽魅力展现给全世界这一观点出发,我们的山体资源侧重于充分开发利用。也正是因为开发的原因,其上升为旅游资源,安全性提高,休闲性增加,相应的也被收取门票费用。
而对于日本来说,更加尊重原始自然的风貌,尽量保证不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一观点出发,山大多是未经完全开发的,也因此会给人一种原始林的感觉,路遇野生动物,山道难走这些现象。因为登山的潜在危险性以及非休闲性质,日本登山的设备被看的很重要。政府投入的开发精力并非很多,入山的门票费用也是不需要的。
(一)我国山地资源开发现状及理念
我国的山地旅游大多属于资源型,资源丰富潜力大,但是距离经济发达的城市较远。因此开发比较困难,投资较大且成本高。山地旅游景观变化明显,能满足一步一移一景的要求。垂直方向上若有足够的深度,便会呈现旅游景观带谱变化,而横向主要由于地形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景观。且资源的多重组合提高了景观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这些都是山地资源开发的优势。
而伴随着开发利用,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其环境会受到影响。游客环境意识的欠缺会造成生活垃圾的排放堆积,草丛植被的践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未被妥善解决的时候,又在经济的驱动下,会不断向山地要求开发空间,致使山体资源被过度利用,生态空间被剧烈压缩,城市生态功能下对山体的不合理利用等现象。
因此,在以往的模式“通过开辟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等方式向公众开放并采取收费模式”这一现状下,我国进入治理发展的当下时代。对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于山体环境福利共享和旅游经济最大化牟利的矛盾,要保持平衡,合理适度的进行开发,坚持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管理。身为游客也要尽到自身应保护爱护资源的责任,对被开发的山体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尽情欣赏。
(二)日本山地资源开发理念与现状
在此我们以日本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白神山地”为例来说明。围绕山地的开发进行的争论数年不休。值得详细列举的就有3次大型反对运动。包括反对橡胶林的采伐,反对林道建设的署名活动等,由此该山地被列入不能开发之土地,林道开发计划被彻底搁浅。但其实,白神山地是允许攀登的,但是,严格制定了入山规则:禁止攀登规定以外的路线;禁止随手扔烟头;禁止明火等一切会对环境造成负荷的行为;禁止垂钓;没有设置任何公共廁所(入山前尽量提前解决)等等。法规明确且令行禁止,登山者的自觉与否起到了极大作用。旅游观光化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周边设备的整备,增加的登山者所带来的压力,登山者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些课题概括起来,即为收益增长与植被被踩踏的矛盾、步行道的维修与安全保障与自然保护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所采取措施的核心为“保持其原始自然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与制约。如既定路线为保持原生林和原生状态,并未铺设登山道路或者人行步道,仅仅保留了很早以前就留存下来的某些小道,而这些小道也与周围的灌木丛同化至几乎区分不开的状态。
四、结语
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先从表面现象描述了中日两国登山活动明显的不同点,得出了两国在山地资源开发方面理念的不同。但是无论开发理念与状况是否相同与否,“保全和利用”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最大限度可能地保全其原有的山地生态,为了展现其魅力而对公众进行开放,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能毫无原则的一刀切,但是把握两者的平衡,尽全力保护的同时,才能尽情享受登山带来的神秘感,解放感以及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杜群,杜殿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观下城市山体保护法制创新——以三亚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5-14.
[2] 杜群.三亚市山体保护地方立法的拓展和生态法治创新——《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述评[J].南海法学,2017(02).
[3] 郭彩玲.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3).
[4] 陈建波,明庆忠,王娟.中国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1):1391-1395+1409.
作者简介:张梦瑶(1995- ),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