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的交汇

2019-05-13 10:25陈一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旨趣超越

摘 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复杂性思想的相似性特征的深度剖析,明显得出二者“形似神不似”的论断,二者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与界限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彻底解构进路难免走向相对主义的极端,而复杂性思想重构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解构格局,以系统的思维规避、解决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所面临的解构瓶颈,实现了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超越。

关键词:复杂性思想;后现代主义思想;旨趣;超越

后现代主义思想繁荣于20世纪80年代,它批判了现代性所引导的异化了的社会发展现状,深层次体现了对人的根本关怀,意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复杂性思想是复杂性科学的升华,它的科学基础在根本上打破了“现代性思想”的束缚,将人们从简单性视角转入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复杂性思想为人们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复杂性思想产生于一个大体相同的时期,二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域——现代性困境下的反思,因此二者必定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也就使二者的关系问题得以成立。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复杂性思想是对现代性思想批判、反思、超越研究进路的两个分支,二者“和而不同”,但二者不同的解决办法和研究方式都为当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又“殊途同归”。

一、复杂性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旨趣

复杂性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是人类社会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者都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有力回应和对自然界真正面目的进一步探讨和揭示,所以复杂性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二者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其中包括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所使用的方法及对自然界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一)复杂性思想的解构特征

解构主义也称后结构主义,由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提出。解构是后现代主义思想批判、反思现代性思想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这种方法也被复杂性思想所接受。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现代性思想中孕育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的主体性自此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主体性的超然地位已成为一种阻碍,导致人脱离万物却又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导者。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人的主体地位进行解构,把反主体性作为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方式。后现代主义思想主张人并没有什么先验的超越于万物的实在性本质,并不是人创造了历史,人只是作为“推论性建构的诞生存在”,[1]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思想还对理性主义和二元性思想进行了解构,现代性思想是在笛卡尔“二元对立”的问题下和牛顿力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人们对理性的推崇,及对科学主义的盲目崇拜。主客二分的传统认识,让人们更加把理性当做认识世界的唯一工具。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理性具有局限性并不能把握事物表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再者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以理性的名义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在理性认识中,知识具有不可质疑的统一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知识框架进行了解构,他们认为知识、真理等具有先天性质的理论,看做为实际上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追求,是人们在理性框架下达成的协议。

资本主义的盛行,“唯利主义”取代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开始作为普遍价值观而存在,而这种一元价值观念所蕴含的是内在的权威性与盲目性。科学主义的盛行,让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呈现出“一元性”,科学实验、理性主义框架下的研究方法变得单一、死板。后现代主义思想倡导价值的多元性,将道德、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重新纳入价值体系。在认识方式上奉行“怎么都行”的原则,坚持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差异化。

复杂性思想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现代性思想的还原性结构与中心主义结构进行了解构。复杂性思想对事物的认识既坚持整体论观点,同时也不放弃还原论的方法,只有在整体与还原的双重视角下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正认识。复杂性思想认为不存在单独的部分,部分都是作为整体的组成要素而存在,但整体并不意味着部分简单的、机械的、孤立的相加,整体具有部分相加后所显现出的涌现性。同時,部分在整体存在与演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部分本身的特性与部分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把握整体的关键。复杂性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实现对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高度把握。

(二)复杂性思想中的多中心主义特征

现代性思想把世界看成一个机械式相加的简单结构,这个简单结构存在中心,中心的变化决定整个结构的存在和演化。社会存在就是在“中心”的权威地位下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主义并不是用一种中心去替代另一种中心,而是取消中心对整体的主导性力量。

在本体论方面,否定了传统认识形势下的本质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本质并不存在,本质只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幻象。哈贝马斯提出“共识”概念,“共识”不是建立在对一个事物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而是主体之间遵循一定的有效性要求所达成的一致意见。[2]这样以来便取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本质不再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导性力量,取消了本质主义的中心地位。在认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否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基础。后现代主义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认识主体因个体性的不同对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主观因素,所以不能通过表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由此后现代主义摧毁了由客观基础构成的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

后现代主义还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批判,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能动作用决定了历史是人思想和行为的产物。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并没有什么先验的超越于万物的实在性本质,并不是人创造了历史,人只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以这种方式打破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他们平等的、对称的对待社会发展中的物质力量与人类力量,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权威地位。

复杂性思想强调事物生成的多样性,既反对只注重部分的还原论观点,又反对只把握总体的整体论观点。莫兰指出“一中心”系统并不构成自然界中系统存在的通则,自然界中许多系统是多中心的,[3]因此复杂性思想的多中心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一中心思想之上的,多中心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一中心思想,而是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平等地位,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才是其本意。复杂性思想认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也能反作用于整体。整体与部分二者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本质和特性,双方可以相互区分但又无法割裂联系。部分具有整体的中心特性,部分具有影响整体的主导能力。分形理论从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表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是存在的,部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为整体的缩影而存在,对部分的认识可以达到对整体的把握。

复杂性思想坚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其意义在于肯定了事物认识从整体把握的重要性,而多中心主义思想对部分的充分肯定,意义在于认识到了对于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打破了整体对部分单向控制的论断。世界的复杂性就在于组织以复杂多样的形式组合了“一中心制/多中心制/无中心制”。[4]

(三)复杂性思想中的随机性特征

“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暗中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为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5]20世纪时,科学取得重大发展,在机械决定论的范式下,推动了科学对精确性的追求,他们的目的在于得到更多确定性的认识,但随着确定性的增多,不确定性也在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想把握住这种不确定性,对现代性思想展开了有力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确定性的根源在于语言游戏规则,所以它用反对“元叙事”的宏大叙事方法来否定确定性,认为语言本身就不具有确定性,语言只是人类创造的用来表述世界的一种具有模糊性的工具。现代性社会在语言中心主义的权威下发展起来的各方面确定性都是不可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把语言解释为一场自娱乐的游戏。在语言中,能指并不能确定所指,语意受到主述者、聆听者、语言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语言的基础上,所有的文本意义都是无法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批判否定了其同一的内在本质,主体的不确定性也为在思维方式和语言的不确定性特征提供了根据。

复杂性思想打破了现代性的“范式”,确定性不在作为世界唯一的本质属性,不确定性、非决定性、自组织等特性成为了世界本质属性的另一个方面。混沌学终结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证明了在初始条件确定的前提下,也不再意味着结果的确定。由于运动对初始值的敏感,在确定的规律下我们会得到不确定的结果。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完全的不可预测,并不意味着超出人类已知的范畴。因为混沌学中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在混沌系统中表述动力学系统的方程式确定的,它不含有任何的随机项,因此其本身具有完备的因果连续性,它的演化与外界因素无关,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其最终演化的结果只与系统的初始条件和运动规律有关。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已知的全部结果中的随机,是确定系统中的随机性。

二、复杂性思想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超越

复杂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相对与后现代主义思想而言,并没有走到与现代性思想的对立面,而是表现出一个扬弃的过程;并没有仅限于解构,而是注重于解构后的重构。在对现代性思想批判的同时,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合理性成分,以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实现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从而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想。

(一)复杂性思想解构后的重新建构

后现代主义思想解构了现代性哲学的基础,在现代性哲学中始终存在整个哲学体系的支点,无论是理性框架下的“理念论”、“逻各斯”、“绝对理念”,还是非理性框架下的“意志”、“绵延”、“存在”等等都是在哲学框架中找到认识的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想坚持平等、对称的看待任何理论,而这些支点的存在便成就了其的先验地位,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预设或先验的假定。而在这些预设中,人的主体性首先受到解构,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正是主体性的超然地位,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阻碍了人类发展的未来道路。主体性引导了哲学体系的发展方向,主体性是哲学目的论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目的的预设才会导致哲学逻辑体系的完善,让整个哲学体系围绕这个目的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一旦目的的预设被取消,这个哲学体系反而会出现纰漏。

后现代主义思想解构了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追求理性的普遍性是极其迂腐的,因为以理性为基础制定出來的条理和方法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则而已。[6]正是因为理性的普遍规范才导致哲学体系有着完善的逻辑与似乎存在的合理性,而一旦打破理性的束缚这种哲学体系也就随之瓦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彻底解构进路解构了现代性的哲学体系,确定性的基础被解构,而以真理为主要特征的哲学体系又不得不需要确定性的支撑,这也就使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哲学体系存在了漏洞。后现代主义思想以无中心、不确定、无基础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其本质上是走入了与现代性哲学体系相对的另一个极端。

复杂性思想在哲学层面对以孤立、静止、确定性为特征的现代性哲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复杂性思想以系统的视野来审视哲学体系,这样一来哲学体系具备了系统的特性。哲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其内的要素而存在,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哲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二者又自为系统。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与系统间,系统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主体与客体之间就存在了反复的、相互的作用关系,二元对立的矛盾得到解决。系统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但这种作用关系存在随机性,所以任何系统的发展演化都存在偶然性,这也就印证了哲学体系的不确定性。

复杂性思想并不认为哲学体系是在目的论的引导下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得其体系完善,而是其本身就具备发展演化的能力,即使目的发生变化其也会呈现出完整的体系。复杂性思想将系统看做是自身具有目的的,呈现自组织性的活的主体,不仅是主体产生目的性的预设,客体的存在也会影响甚至存在目的的预设,所有的系统都会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自适应性,正是因为系统的这种自适应性使得系统不断地发展演化,所以哲学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复杂性思想以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性哲学,对其实现了重构。

(二)复杂性思想对普遍性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激进解构策略,随着程度的加深,开始对传统的公认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其中在科学哲学层面以皮克林、拉图尔、劳斯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实践哲学流派对科学的普遍性进行了消解。科学实践论者认为,普遍性的科学是不存在的,科学只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他们将传统科学的“理论优位”用“实践优位”来代替,科学本身就是“做”的过程,而“做”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局限性、情境性的充满偶然性的瞬时生成。科学实践论者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拖入了具有时空性的“实验室”,而科学便成为在特定研究场所下,大量默会科学技能指导下的生成物,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时空与真理间的矛盾。

复杂性思想并不否认科学“普遍性”的存在,反而科学的演化就是朝着普遍性的方向前进。复杂性思想并不否认理论实体的实在性地位,而这种实体性地位是有科学内在规定性的信息加以保证的。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具有繁杂性和可变性,但不能就此而否认科学的内在某种确定不变的东西。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复杂性思想所认可的理论实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指一定认识条件下对所表现规律的揭示。复杂性思想并没有将地方性当做其普遍性的阻碍,而是将地方性走向全球性作为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

复杂性思想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解为可以相互区分,但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认识后的客体,客体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但客体具备自身的客观性,具有稳定性、独立性。以系统思维审视主体、客体,它们作为单独系统的同时,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也是二者相互作用,保持联系的基础。复杂性思想并没有完全推翻传统科学哲学的“理论优位”,以及科学实践哲学的“实践优位”,而是找到它们各自的所取之处,以一种新的视角取审视科学形象以达到对普遍性的追求。

(三)复杂性思想中的整体性意蕴

在谈及整体性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认同将复杂性思想的整体性思想归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之中,本文始终坚持的是二者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界限,绝对不可以混为一体。

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为主题,呈现出重解构轻重构,重否定轻肯定的特点,它对现代性思想中还原论的批判同样如此,其结果是反还原论的彻底化。后现代主义思想所推崇的整体性思想是纯粹的整体论,它们坚持整体的把握不能是对部分认识结果的拼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任何部分的分析对待都不能脱离整体性而存在,部分的分析还原被取消了,部分变成了整体的嵌合物,部分的独立性被取缔。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主客二分的解构,对二元论的批判,其实质都是对还原论的否定,但它缺少解构后的重新建构,不可避免的走向整体主义的极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仅仅单方面的建立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但忽视了部分的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整体性在后现代主义这里变成了不可拆解的“钢板”,一切还原方法被取消,是一种狭隘的整体主义。

复杂性思想的整体性意蘊摆脱了狭隘整体主义的束缚,不只是强调整体的不可分性而反对所有的还原方法,而是坚持整体论立场的同时不放弃还原论立场,整体的研究是基于对部分进行分析的结果,部分的考察也应置于整体之中来考察,是承认部分具有独立性且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的一种态度。复杂性思想的整体性思想是在坚持整体特征无法还原为部分的前提下,又承认还原方法依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整体的一种立场。

复杂性思想认为部分和整体具有自相似性,而且这种自相似性在整体中具有普遍性,任何部分都与整体具有自相似性,不仅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且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之中。整体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的整体的单向演化,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双向互动作用,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复杂互动作用共同的结果。复杂性思想将整体的稳定性作为规范部分变化的基础,在总体中起着规范性指向作用,而部分之间的不断互动作用又推动着整体的演化,并在整体中表现出涌现性特征。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现代性思想始终坚持了批判的主题,重解构而轻建构,不断的否定现代性立场,试图在碎片化中解决现代性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这种仅仅停留于解构层面的思潮已经引起了当代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想批判了现代性思想的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确定性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迎接无中心主义、反理性、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新世界”,它并没有尝试寻找哲学中的新秩序,而是停留在对现代性的解构层面。

复杂性思想作为21世纪一种新的思想,它在对现代性进行解构的同时在着力建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复杂性视野下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解构成果,把复杂性思想应用于解构后的重新建构,在解构的同时遵从理性而非盲目性的解构所有基础,把握整体的同时又不忽视部分的重要作用,讲求整体性但也不放弃还原论立场。正是复杂性思想的这种建设性才是区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志,更是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

参考文献

[1] 屈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演进及影响[J].北方论丛,2007(03):127-130.

[2] 解战原,文兵.反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J].新视野,2005(05):56-58.

[3] 陈一壮.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6-10.

[4] 莫兰方法卷2:生命之为生命(法文版)[M].巴黎:FernandNathan出版社,1981.

[5]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徐雁红.现代性视域下人的生存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陈一东(1992- ),男,河北武邑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哲学。

猜你喜欢
旨趣超越
论近代中国的两种法家诠释路径及其旨趣
《古今名剧合选》编选旨趣探微
法律论证的修辞旨趣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路径与旨趣:近代浙江文化史研究嬗变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罗彬绘画作品的美学旨趣
杨联陞的学术转向及论学旨趣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