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探索

2019-05-13 10:25马薏雯张骥孙晨倩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马薏雯 张骥 孙晨倩

摘 要:仪式教育体现承载、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仪式教育的形式,分析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仪式作为一种承载文化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中,各种仪式往往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开展,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新媒体时代的來临,使得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延伸至了网络,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仪式教育同样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探索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形式。

一、仪式教育的重要性

仪式是一种形式,能够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其内容背后的内涵有效表现出来。通过仪式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仪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不同的仪式教育活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例如升旗仪式想要表达的是对革命先烈的瞻仰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恩。学校仪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了仪式活动的形式中,大学生在参与仪式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

仪式教育能够实现角色转换体验。通过不同的仪式教育,把整个大学期间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载体化为具体的形式。学生参与一项活动,便体验了一个角色。在仪式教育当中体验和实现角色转变,充分发掘个体积极性。

仪式教育是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是特定环境的文化表现。仪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外在形态,容易为人们看到和感受。将仪式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各方面环节有机结合,创设相应的仪式教育活动,将传统说教转化为学生的一种亲身体验通过仪式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强化自身的使命感。

二、古今中外仪式教育的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民族的优秀传统。传统的仪式教育主要是进行文明教化,倡导民众尊师重道,这也是传统仪式教育最基础性的功能。在古代社会,仪式教育结合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对统治者权威进行塑造;同时现实了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功能。传统仪式教育则是必然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符合。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 建国初期(1949-1965):整顿旧学校旧思想旧风俗,重置升旗、入队入团、国庆大典及各种群众教育仪式,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创设期”。

(2)文革时期(1966-1976):以政治仪式为主导,通过大框架和小细节规约仪式中的个人行为,属于“固化期”。

(3)改革开放时期(1977至21世纪初):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和差异性增强,受西方和传统文化影响,在保留固有的校园仪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许多新的仪式和礼仪,属于“转型期”。

(4)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进行双重建构,属于“升华期”。

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大至。一是政治性仪式:如升旗仪式、入党仪式等。二是礼仪性仪式:如上下课师生之间的问候礼等。三是纪念性仪式:如校庆、运动会、颁奖典礼等。四是通过性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汇报等。

在其他国家,强调通过仪式教育将个人与国家、社会或群体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社会化并分享社会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仪式教育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手段和有效载体,一直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长期重视和广泛应用。而仪式教育也发展成国内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仪式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形式与内容不匹配问题

仪式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表面的活动形式,每一个仪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人们通常只注重仪式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文化意蕴。大学校园中,存在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例如学校开学的军训,军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队列训练和军姿训练;校领导检阅后,军训就算完成任务。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对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认识帮助不大。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仪式教育只是走过场,看不到仪式的内涵和作用,把仪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硬生生地剥离开来。

(二)仪式教育简单化问题

除了必须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之外,大学进行强制性的仪式教育并不多见,升旗仪式、课前师生问候基本取消,就连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也是缩水瘦身。

(三)学生参与率低问题

仪式教育需要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单纯依靠教育工作者远远不够。仪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一些学校组织的仪式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参加之后没有任何收获,体悟不到任何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新媒体时代仪式教育创新问题

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8.2%、24.7%,与2017年末基本保持一致。30-49岁中年网民群体占比由2017年末的36.7%扩大至39.9%,互联网在中年人群中的渗透加强。

传统的社会互动仪式基于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其参与主体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而网络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成为进入网络互动的基本门槛。媒介赋权理论所揭示媒介即权力,掌握了最新的媒介,才能够拥有文化权力和话语权。新媒体时代,青年一代具有更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成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体,因而他们往往成为网络平台的主要发声群体,即网络互动仪式中的参与成员。

传统社会互动仪式中,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信号和现场他人的身体表现,从而使自己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状态和情感。当下,直播、可穿戴设备、VR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完全可以不通过亲身在场就能达到完全浸入式的亲密互动。新媒体时代,亲身在场已经不再是必要的。

传统的互动仪式中,亲身在场被予以强调,迫于现场群体聚集的压力,只是少数人会因为特殊原因而临时进入或退出仪式。网络环境下,无论是直播、弹幕、微博等互动中,人们都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随意进出,这种不在场的、虚拟的群体压力对个人的规范作用显然大大减弱。

传统的互动仪式中,公众们互相关注的焦点和共情状态通过有节奏的情感连带得到反馈强化。网络环境下,网络平台的大众性、公开性,使得人们更能以平等的姿态进入仪式;新技术营造的虚拟在场以及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大大降低了亲身在场所承受的群体压力;作为仪式主体的青年一代渴望自我表达和个性解放的心理特征,使得成员在仪式中更愿意去表达自我,倾向于先做倾诉者,而不是倾听者。另外,虽然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达到亲身在场般的亲密互动,但是在直播、弹幕、微博等互动中,人们所用的表达方式仍以文字、表情包为主,仅局限于视觉,不能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去感知彼此的信号,难以实现主体间的有节奏协调,因而容易产生无序的主体表达。

传统的互动仪式是封闭的、一次性的。仪式一旦开始,就很少会有新的个人临时加入,破坏仪式的整体团结和秩序感,并且仪式一经结束,就成为历史。网络环境下,观众参与互动仪式不是共时的,同一视频或话题,总会有人接二连三地关注,永久性保存的特质使得仪式能随时被人们提取并体验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中。这些延迟的仪式成员同样能够捕捉到初始仪式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感受到当时人们共享的情感状态。这种延迟的仪式参与,往往是个体意志的分散行为,不具有集体约定性,也就没有大量个体同时在场,因而很难通过成员间的互相感染共享情感体验。

四、新媒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探索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下,高校实施仪式教育体现出诸多问题与不足。仪式教育活动应以师生为主体,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以校园文化特色为导向,积极构建丰富多样的仪式活动。这样在仪式教育中的学生才能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感化、自我调整。

(一)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仪式教育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将仪式教育通过新颖的场景、和谐的氛围、紧扣的环节,借助现代科技仪器和新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的重現、演示和接受。高校仪式教育需要对学校的仪式活动和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有重点的、有针对性地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仪式教育活动。

仪式教育一方面要尊重和吸收中国传统仪式教育中的有价值的内容和有效形式,借鉴国外仪式教育开展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再创造;另一方面仪式教育也需要与时代相契合,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促使仪式教育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实现仪式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融合。

(二)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大学生是仪式教育的中心,因而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慢慢了解到仪式活动的意义和真实目的,以及活动背后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需要个体与整体的相互交融、配合、理解与包容。个体不再是单一的个体,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成败得失。每个人在仪式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既能表现对集体的奉献程度,又能够体悟到集体的核心凝聚力。

(三)拥抱互联网,善用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更为虚拟与现实提供了强大的连接方式,正是网络提供了这种虚拟的互动形式,使得仪式教育也能实现网络化,即通过网络的虚拟情境设定完成仪式教育流程的同时实现无障碍地广泛互动。

新媒体时代,是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时代,未来校园的建设目标也将是以数据为核心,实现高校数据的价值转化。点击量、阅读量、转发量等数据指向的是更大范围的受众偏好与阅读需求。分析数据,一方面是能获得当下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是通过数据累积、对比、分析能够实时调整仪式教育内容、互动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关键词自动匹配目标受众,进行下一次更加精准地推送。

(四)积极宣传,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注意力也持续下降,注意时间碎片化,传统的宣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影响力。活动组织者在活动开展前要通过新媒体的各种方式,例如手机微信、微博、学院网站、贴吧等各个渠道进行宣传,并将活动结果与学生的个人密联系,适当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仪式教育对当代大学的人文素养和政治文化涵养的提升有着深远意义。仪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挖掘仪式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将教育目标巧妙地融合于仪式教育中,使仪式教育发挥真正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09).

[2] 吴超.扬弃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当代发展的再审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3] 吴超.再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扬弃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01).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8月20日发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 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德育,2012(1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