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群亮
摘 要:目前中国拥有众多高校,大学生数量日渐增长,由此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就业压力,不仅各大高校因此面临着极大挑战,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也遭受着严峻考验。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也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此,文章在分析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提高;实施策略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下的高校体育教育还未能突破生物体育局限,仍然用统一标准来看待体育教育,重视结果和技术,忽视过程与理论。当然,在长期的发展中,竞技体育占据了体育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对于那些体育教育为选修课程的高校而言,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才是体育教育的核心,而技能的掌握是其次。即使是在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同样重要。不过关于“健康”的认知,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误区和片面性,即将目光局限于生理健康方面,未能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体系都是通过素质达标测试来检验体育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根据最终结果来评价教学实效性,导致体育教学偏向应试教育,目的性突出,从而掩盖了全面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本质教育性。就大学生而言,其心理虽日渐成熟,但未经历实践考验,因此承受压力的心理能力并不强,个性人格更有待完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进各个学科,考虑学生个体实际和差异,将体育教育从批量发展转变为个性发展。
总的来说,多年来,我国举办了各种各具规模与层次的运动会,由此成为全球体育大国。在整体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逐渐向运动竞技靠近,强调优异成绩的获得,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缓解和心理建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已对我国长远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现
(一)缓解心理压力,呈现年轻状态
当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早已从上班族群体延伸到大学生群体,关于未来的考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若未得到合理疏解,极易引发不良行为。快速且连贯的体育运动能够大量消耗人体能量,调动身体所有生理机能活跃起来,会逐渐上升并根据个体的运动状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这就是心理释放,是通过有形的身体机能运动,实现无形的心理自压制走向放松的有效方式。同时,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和保持,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能够培养且锻炼坚持不懈的个人意志,肯定自我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成就感、愉悦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乐观且年轻。
(二)培养社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多人共同完成的,必然涉及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这也是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与团队之间构成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为保证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和优异成绩的获得,学生在发生行为之前会考虑整个团队的运作及个人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并锻炼了思考、实践、交流与合作等社会能力。另外,体育运动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打破了专业班级、年龄性格等的限制,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收获多种人际关系。而后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掌握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维持能力,这对于之后学生进入并适应社会环境非常有利。
(三)强化个人意志,促进信心高涨
在未经过系统的体育教育之前,学生接触的体育运动不仅有限,而且自主化倾向明显,无规律、无技能可言。而体育课程不同,它是系统的、有标准的,难度、强度兼具。因此学习体育运动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挑战,既要循序渐进、符合标准,也要达到难度和强度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强化,每一次学习成果的获得,也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一点点增多。这样逐步培养和强化的意志与自信,根基牢固,能应对其他不同挫折的考验。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付出与回报的正比关系,从心理上认可付出的价值和获得的回报。
(四)调节心理情绪,凝聚思维意识
大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情绪就极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在处于消极状态时,就尤其需要正确调节方法来疏解。实践证明,不少学生都会选择体育运动来发泄情绪,如跑步、拳击、做操等。另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都是有目标的,如健身、得分、获得好成绩等,虽然目标较小且不够全面,不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自觉集中注意力,用心完成体育学习,从而达到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专注做事的好习惯,也能暂时忘却消极情绪的影响。
三、高校体育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体育教育观念上与时俱进
首先,应从观念上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的单纯目的性,即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学生健康发展。改正以往注重技能和测试结果的教育目的。将目光聚焦在健康领域,才能奠定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次,同等看待体育教育中身体机能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2],逐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让高校体育教育成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手段。
(二)在体育教育目标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高校应先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入访谈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总结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而后基于此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样教育目标同时涵盖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体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突出六点:第一,培养学生树立自信,正确看待、积极肯定自我;第二,鼓励学生多层次构建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强化能力,共同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第三,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第四,磨炼学生个人意志,强化应对挫折和调节心理的能力;第五;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合理的体育运动缓解消极情绪,并坚持养成良好习惯;第六,发现学生更多体育潜能,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三)在体育教育内容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管理层转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之后,也要通过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比重的上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重新形成新的健康观,主动接触、了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统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全面且系统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强调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竞技技能,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3],所以使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合二为一并有效开展,意义重大。
四、结语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除了要以知识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之外,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更是前提,它决定着大学生在发挥价值的过程中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而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侧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不仅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8(1):84-86.
[2] 李俊平.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8(23):63-65.
[3] 郭峰,贾树波.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运动人体科学,2016(3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