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军 王英 梁本良
【摘 要】为了加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本文研究适应《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职业道德与素养、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理论指导实践及工程伦理等几个思政元素融入《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的各个章节,探讨《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原则与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关键词】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理论指导实践;工程伦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TU352.1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8-015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8.069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structure aseismic". In this paper, sev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accomplishment, artisans' spirit, professionalism, excellence, theory guiding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are integrated into various chapter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path principl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ourse of "Building structure aseismic"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ll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integrity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Structural seismic resista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Theory guiding practice; Engineering ethics
0 前言
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关于“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上海各高校正在启动的“课程思政”改革[1]。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教育,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2]。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更是深感开展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思政课程建成高校“一流课程”, 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3-4]。为此,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专业课思政改革的现状,研究适应《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
目前为止,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所以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世界当前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结构的抗震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教学目标是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打下基础。而在学校启动“课程思政”教改后,这门专业课正在开启全新的试点:在育人目标上实现扩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并通过对自己今后即将从事专业工作内容与意义的了解,逐渐树立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其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2 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探讨
2.1 职业道德与素养
在讲授《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各章节各种结构震害情况时,除自然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则是罪魁祸首。在人为因素中,工程共同体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从土木工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广,而且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和土建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具体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5]。这就表明职业道德教育在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5]。
课程结合毕业设计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学生的考勤,注重强调课堂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此外,计算结构的荷载及内力时,强调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并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课堂及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才能为社会、土木工程行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2.2 工匠精神
在讲授《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这一节时,思政点映射为工匠精神。通过观看历史上各个大地震的录像和案例剖析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从内心深处建立职业的敬畏感,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客观标准,严谨细致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耐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卓越品质是工匠精神的价值目标[6]。鲁班文化是建筑业工匠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着传统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包含着社会责任和职业品格。当代建筑业发展工匠精神的方式有:管理求精、技术求专、生产求柔。传承建筑业工匠精神的措施有:转变大众观念,提升工匠荣誉;依托信息手段,规范工匠标准;加强人员培训,发展职业教育[7]。“工匠精神”为高校工科类专业“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也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工科”,弘扬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是必由之路。
2.3 敬业精神
在讲授《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这一节时,思政点映射为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通常都认为这是一种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并且认真负责,并且具有强烈主动积极性的精神状态,其往往与“爱岗”一起,合做“爱岗敬业”,表现则是“干一行、爱一行”[7]。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值得尊敬并且弘扬的敬业精神,是与其做从事的事业相关的。在自由度体系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要求设计者全身心投入并且认真负责,不得出现半点马虎,要求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则是工匠精神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在专业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毕业生作为工作者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大大小小各方面工作中的专注态度[7]。严谨踏实是工匠精神的根基。做技术是一项诚实的劳动,必须严谨踏实,不能有丝毫不严不实。土建类职业施工现场的工作条件恶劣,又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韧性与忍耐能力,而这些综合起来,就是需要土建类人才具备很强的敬业精神。
2.4 精益求精
在讲授《多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这一节时,思政点映射为敬业精神。在讲解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时,首先详细讨论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及时程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和计算要点,然后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三种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合理的应用做出科学的评断。底部剪力法是一种拟静力法,计算量最小,但因忽略了高阶振型的影响,计算精度稍差,且有严格的应用条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量稍大,计算精度较高,计算误差主要来至于振型组合时关于地震动随机性的假定;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完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量大,计算精度高,但时程分析法是某一确定地震动的时程反应,不像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不同地震动时程纪录的随机性。
2.5 理论指导实践
在讲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这一节时,思政点映射为理论指导实践。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主要介绍建筑场地、多道抗震防线、平面布置的规则、薄弱楼层的判别、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及非结构构件设计注意事项等。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来自于实践,形成科学的理论并指导实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实践的不断认识和完善,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促使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用自己的科学理论正确指导实践。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規律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必须掌握理论。没有理论,就谈不上什么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努力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科学理论。那种轻视理论,特别是轻视社会科学理论的态度是错误的。其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6 培植“工程伦理”
在讲授《引言》、《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及《隔震与消能减震房屋设计》这几节时,思政点映射为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8]。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及基于性能设计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施工措施建造的房屋结构, 已使地震作用产生的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范围。但在土建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过程中,不少工程人员伦理素质差而引发的劣质工程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风气。工科类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金钱至上的利益社会上各种负面消极的社会道德和文化观念的冲击,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等工程伦理意识淡薄。开展工程伦理的教学工作,使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工程设计、实施、评估和验收中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促成工程伦理观念内化为工程伦理素质[9]。尽管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的社会,但是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良好工程伦理素质方能杜绝工程伦理问题的发生。
在土建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中,学生大多在施工现场工作,教育学生按照工程伦理知识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业主的关系、与监理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施工现场周边人员的关系等等。
3 结语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促进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要求,本文从职业道德与素养、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理论指导实践及工程伦理等几个思政元素出发,分析探讨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对于思政元素,结合土木专业知识、专业发展历史、专业职业道德可以有待更多的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 中国高等教育,2017(8).
[2]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8).
[3]柳逸青,王鑫,刘晓,郑芬.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18 (6).
[4]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5]史德刚.土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3.
[6]张琛宁.高职土建类人才工匠与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 长安大学,2017(12).
[7]郭庆军,吴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 建筑经济,2017(5).
[8]顾剑,顾祥林.工程伦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9]李胜俊.从汶川5_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 昆明理工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