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军
【案例描述】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故事吗?“奇迹!”一名男生胸有成竹地答道。“是的!这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生命的奇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文中处处有奇迹。请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具有奇迹的地方画出来,并写一写体会。”学生拿起笔,开始默读课文,5分钟后交流。
【片段一】
生:从第二个故事中,我读出了老羚羊为了挽救年轻羚羊牺牲了自己,我非常佩服它。
师:是啊,你的感受很深。同学们,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让你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生:坠入、断翅、猛蹬、刚好。
【反思】显然,学生理解得不够好。问题出在哪儿呢,是问题太笼统、太抽象,还是……课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还是缺少细节的设计:1. 在学生说出“奇迹”后,应该再让他们理解一下什么叫作“奇迹”。多一个这样的思维平台,我想学生对于“刚好”的感悟会更深,同时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到位。2. 应该先让学生轻声读读这一段,这样学生对这一奇迹会有更深的体会,再引出“刚好”,我想这样就会水到渠成了。
【片段二】
师:你理解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不用“刚巧”?“刚好”说明什么?
生:“刚巧”有碰巧的意思,用“刚好”则可以看出老羚羊是事先计算好的。
师:是啊!老羚羊也会计算,这难道不是奇迹吗?请读好这一句话。
师:联系前文,我们也能看出老羚羊是事先计算好的。(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索)
生:“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师:因此,才会“刚好”!联系了上下文,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刚好”,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师范读)
【反思】这一环节能紧扣“刚好”,通过辨词析句,联系上下文,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受“奇迹”。同时,课堂上能关注学生,重视个体的提升,通过指导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片段三】
师:什么叫“猛蹬”?这个“猛蹬”的动作,使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当你读到“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有点难过……
师:带着这种难过、伤心的感受读一读。
师:这一“猛蹬”老羚羊牺牲了自己,这一“猛蹬”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引读第2自然段)
师:在生死攸关之际,老羚羊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老羚羊啊老羚羊,我想问您,难道您的生命就不宝贵吗?
生1:我的生命也宝贵,但为了下一代能生存下去,我宁愿牺牲。
生2:我的生命也宝贵,为了年轻羚羊获得新生,我即使死了也是值得的。
师:多么可敬的老羚羊啊!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奇迹,感受这位可敬的老羚羊吧!
【反思】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经历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一旦对生命有了真切的体会,就说明他自己也同时经历了生命的成长。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建构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评析】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 关注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奇迹”,整体感知课文;紧扣“刚好”“猛蹬”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更加深了对“奇迹”的感悟。老羚羊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渐渐清晰丰满起来。老羚羊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用甚大。
2. 把握住了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拎词扣句,紧紧围绕 “奇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刚好”读出了老羚羊会预先计算,初步感受到了这是个奇迹。指导朗读后又联系前文“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刚好”,再通过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奇迹”。由此可见,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更透彻地学习、理解、领悟文本内涵,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堂上只有彰显语言体悟,语文味才会更浓。
3. 通过朗读领悟情感。朗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蕴含情感的课文更要反复诵读。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老羚羊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形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羚羊在生与死之间无悔而又伟大的抉择。
4. 关注学生。一是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点滴的进步我都能带着欣赏的眼光给予表扬、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保持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二是关注了学生的个体提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層次,读出思维的高度。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提升中,获得一种成功,收获一种自信。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将训练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关注细节和学生,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灵动,使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