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5-13 01:44程雪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范读朗读课文课文

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文化水平限制,很多农村小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自主阅读的形式还很单一,老师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办法也比较少,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开口读,朗读能力差,读书兴趣不高,成为了农村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所以,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若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中都有这一点: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我所任教的农村学校,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早读时,有的学生在打扫卫生,有的学生在补做或订正前一天的家庭作业,任课教师忙着检查作业。教室里,人声嘈杂。绝大部分老师在让学生齐读课文一两遍之后,学生就开始各行其事。有读课文的,有读补充读物的,有摇头晃脑诵读的,也有东张西望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加强教师范读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课前好好预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不难做到的,但要想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决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发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便捷、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范读。因为模仿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甚至比老师还好。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例如:一次听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时,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五年级《凡卡》一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他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行云流水……让在场每个人都似乎回到了凡卡生活的年代,禁不住热泪盈眶,对凡卡的悲惨遭遇唏嘘;当学生听完教师的范读后再读课文时,他们也能模仿老师的腔调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体味出了悲剧之美。因此,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范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去年所执教的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为例,有很多课文都可以在讲解之前范读,像《长城》《颐和园》《九寨沟》等这类情境教学的课文。以我教学《九寨沟》一课为例,课上导入环节一结束,我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老师的范读,再配上一曲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去想象:你在聆听课文的时候,头脑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文读罢,学生们都沉浸在了九寨沟人间仙境般的美景之中,这个时候再让他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就会更加的立体,老师讲解文本时也感觉格外的顺畅。

当然,也有些课文可以在讲解之后范读。比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范读重点段,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听,细细品味感悟,头脑中形成一幅壮阔的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有些课文可以边讲解边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又比如《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文本中有很多意味深刻又感人至深的句子,所以,我在课上讲解的过程中不时停下来进行范读,模仿作者“我”和面包店老板的语气与学生配合,进行分角色朗读,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帮助学生揣摩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总之,灵活选择朗读的时机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设立奖励机制,让学生爱上朗读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将预习课文的朗读录音发到班级的QQ群中,并在次日给朗读流利的学生加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读课文,同时,学习之前就将课文读熟,也能更好地幫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用表演的方式来表达课文内容,这种方式极富有情趣,学生也最喜欢。每次表演之前,教师可先提要求,告诉学生要把课文内容读得十分流畅并能背诵课文的同学,老师才会让他(她)上讲台来表演。表演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单独演,小组合作演,师生共同演等。

比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将课文读熟,所以课上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学生们就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甚至有一组学生能够脱稿到讲台上来带着动作表演,这样既丰富了朗读课文的形式,又使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促进了全班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设立适当有效的奖励机制,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们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增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多样性

本学年,结合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我在所教班级实行了“课前三分钟”朗读活动。全班每一名同学都要轮流上台进行朗读展示。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我根据学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班里阅读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其朗读已经学过的课文;对于中间的学生,建议其朗读课本上没有学过的课文,鼓励其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篇目;对于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其广泛涉猎,不限题材,不限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进行朗读展示时,我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朗读选择合适的配乐,或者制作几张幻灯片,让学生的朗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通过坚持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训练,我有了很多收获。

首先,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看,在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水平获得了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阅读朗读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中有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要求;我找到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尤其是朗读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其次,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长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的朗读兴趣越来越浓厚,阅读效率提高,识字数量增加,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朗读能力相辅相成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本学期,通过对我班41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对比发现:学生认为自己对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厚的占到了69%,认为开始对写作感兴趣的占28%,只有3%的学生认为跟原来情况差不多。在“对待作文课的态度”调查中,现在92%的学生“乐于写作,愿意表达自我”,只有8%的学生表示“比较烦恼,不愿主动创作”。在对于自己作文水平的自我判断的调查中,认为“比较好,书写灵活”的由课题研究初期的26%增至74%,认为“一般,基本掌握”的由初期的54%降至26%,认为“糟糕透了,毫无头绪”的由原来的20%降至0.7%。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待朗读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逐渐“爱”上了朗读。

以上就是本人在朗读教学上的一点积累和收获,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而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潜心研究,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科学训练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程雪,硕士研究生,山东省张店区沣水镇第一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范读朗读课文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青铜葵花》选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