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2019-05-13 01:43于丽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友人文言文本

于丽琴

仰望名师进而对名师心怀敬畏,或许这是普通人的心态。当第一次见到始终面带微笑的余映潮老师,我内心却增添了些许的亲切,敬而不畏。余老师是和蔼可亲的,笑眯眯的表情丝毫不见名师的架势,言语随和实在,正如他的课堂一样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生动有趣,新颖实用的“板块”教学设计属余老师独创。一堂课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板块衔接,浑然一体,无枯燥之感,又妙趣横生,全然感受语文的味道。《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文字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如此,但对于初一的学生,依然是文意难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文本特点,余老师从朗读、辨析、品评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无穷。

一、朗读:入文悟本的良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但这种常见、常用的教学方式,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却焕发着新意。

(一)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上课伊始,余老师一句简洁的“齐读”,琅琅的书声即刻而起,学生抑扬顿挫、沉醉其中。书声渐息,余老师问道:“层次在哪?”学生观察、静思默想,一时间被问题难住了,余老师微笑地鼓励“再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反复诵读,几遍之后,渐渐读出层次,余老师又问“怎么知道这样读层次皆出?请告诉我!”言下之意,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瞬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致,学生纷纷举手答道“依据意思,文言写了两件事:陈太丘与友期;元方与友人……”,余老师一句“原来如此”,四个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既有对学生正确解答而表现出的欣喜之情,又有因学生聪慧的悟性,扎实的基础,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流露出的赏识之意。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学生在余老师的步步引读之下,渐入文本,理解文意,轻松、愉快地享受文言意蕴与层次之美。

(二)用朗读表现人物神采。先前朗读意在理清文言的层次结构,接下来仍以读,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余老师起头“元方时年七岁……,则是无礼”,悦耳的书声盈满教室,稍后,余老师指出有两个地方没读好:一是轻、重、顿音没把握好。“尊君在不?”领字“尊”与“在”重读停顿,“君”“不”轻读拖音,这样读表现出友人的文质彬彬;二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之,则是无礼”语气要急,“不至”“无信”“无礼”语气要重,把元方怒斥友人的情态读出来,以声传情。学生照着余老师的指导,试着朗读,果然有些味道,仿佛元方与友人对言的情景即现于眼前。余老师夸赞“真好,读出故事味道”。在朗读板块,每一次读,余老师都作了具体要求。如第一次读,要读得流畅;第二次读,要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要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要读出情,读出境,读出轻重缓急。仅仅是通过十几分钟的朗读,学生便清楚地领会了文言的意义和人物的个性特点,这归结于余老师朗读指导的精当高妙。

二、辨析:趣味解词的妙方

疏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文言之前,解决疑难字句,学生要么对照注释,要么听老师讲解,非常枯燥乏味。而在余老师的课堂,文言字词的梳理,却成为一项有趣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要求是:用“两”字来观察课文中的字词,两个字意思一样或者不同,并对讲重要道理的两个字进行辨析、提炼、分类。学生安静地在文言中寻找,余老师很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时不时地鼓励表扬“同学们,很专注,都在动笔!”问得也很有艺术。“同学们,发现什么了?请说说你的发现。”之前听过许多文言文教学课,有的老师采用串讲的方式教学,边讲边译,丝毫不顾及学生课堂的反应,纯粹把学生当做没有灵性,没有感受,仅仅是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在余老师的课堂,学生是有思想的学习主体,是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对新知敢于大胆质疑的求知者。课堂上余老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话语权,有独自的情感体验,有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经余老师主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个一个像寻到宝物一样,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尊君与家君”“舍去与相委而去”“日中与过中”“不至与乃至”“门外与入门”……“同学们有这么深刻的发现,太好了!”“还有两个表现文章重要的字,再找一找”,学生异口同声:“信、礼”。文言字词的辨析、提炼、分类是文言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余老师重视语言知识积累,在课堂上设计了灵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打破传统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三、品評:赏文悟道的奇招

突破一个又一个文言字词的堡垒,此时学生对全文大意已经完全清楚。按常理,余老师可以成功的收束全文,但余老师凭着博大精深的语文内功,精湛的驾驭技巧,由言到文把学生引入文本纵深处,进行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品味文本的技巧着实令人赞叹,可谓独出心裁。《陈太丘与友期》内容短小,全文仅八句话。余老师从最后一句话“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导学生分析元方为何“不顾”?学生普遍理解为:元方是因为友人对自己父亲不敬而显露出的生气表情。这仅仅是对文本表层的认识,并未进行深层的探究。这时余老师把分析的重心落在“引”字,“引”解释为拉手,友人拉元方的手意味着道歉,而元方既不理睬,也不正视友人。这是为什么?经余老师这么轻轻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元方“怒”的背后是因为友人言而无信。余老师顺势向学生提出“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响亮地回答“做人要言而有信的故事”,余老师巧导善引,从“字”到“词”最后到“文”,一个不落教会学生统统掌握;学生也从“读”到“辨”最后到“品”逐步领略到文本的精髓。整堂课创设新奇,是在学习也是在享受,这都源于余老师文学知识的广博和课堂艺术的奇巧。

“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是板块式教学的特点”。余老师以板块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在其中融入趣味元素,课堂教学波澜生动,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令人叫绝的课堂效果。无论从精炼的课堂语言,博雅的课堂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新奇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余老师的课堂,不愧是人人称道的经典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映潮.我和我的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7.

猜你喜欢
友人文言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丁耀亢“敷衍”挚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火烧衣裳
失眠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