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泉
【摘 要】促进区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思考的重要问题。以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实践为例,探讨基于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建设成效、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便有效推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47-02
怎样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思考的重要命题。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建湖县主动探索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1+N”办学机制,即以县城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乡镇几所普通学校为成员学校的城乡学校联盟新型共同体。
一、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建设的优势
根据全县教育布局安排,笔者所在学校曾与多所乡镇学校进行结对,组建城乡学校联盟,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师资力量得到有效盘活。自探索成立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以后,教师在校际得到交流,满足了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盘活了教师资源。
二是教研得到有效推动。组建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后,借助县域龙头校教研活动,可以较好地辐射到乡镇学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学期教研活动不低于百次,有乡镇学校参加的教研活动不低于10次,较好地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校园文化得到有效辐射。与乡镇学校相比,县城龙头校都有自己较为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特色课程。通过组建县域城乡学校联盟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将其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进行辐射,以便真正达到县域优质资源均衡化的目的。
二、当前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建设的问题
从办学经费来看,乡镇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由于当前办公经费是按生均进行划拨的,尽管通过组建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镇学校的影响力,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家长对“上好学”的渴望,乡镇学校、农村教学点生源呈现逐年大幅减少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办公经费的划拨,自然也影响到学校各种教学活动,尤其是特色活动的开展。
从教师流动来看,县城学校生源逐步增多,而乡镇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教师流动大多是以农村学校向县城流动为主,而且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加之近年来全县教师绩效工资的改革,增加了与课时挂钩这一环节,迫使已离开课堂的“内退”教师重新选择讲课“争”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年轻教师通过联盟校内交流,向县城学校流动,最终削弱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从协调管理来看,县城龙头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属于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除了教科研、教师流动方面,县城龙头校能够发挥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外,其余推动联盟发展的手段不多,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因而即便是同一联盟内,其发展进度也相对不一,甚至有的乡镇学校与县城龙头校之间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份纸质契约而已。
三、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建设的策略
一要推促联盟管理改革。专业的事情应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对于乡镇学校行政管理、督查指导、人事安排等权限应进一步下放到县域龙头校,并具体实施。行政部门在协调学校与政府之间关系、提供后勤保障外,还要通过行政监管、捆绑考核等手段,以保证县域龙头校力量向乡村学校大幅度倾斜。
二要协调办学经费划拨。建议生均公用经费按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学生总数划拨到联盟龙头校。在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内,按照学校班级数额进行划拨。每班不超过45人(超过不计),以后按照每5人一个档次进行递减,最低按每班25人进行划拨(两轨以上的,只允许其中一个班级人数少于25人)。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控制学校大班额现象,又能增加乡村学校办学经费,为其办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多可能。
三要促进教师逆向流动。推行“县聘+联盟用”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教师在联盟内进行流动;通过职称倾斜、乡镇补贴、评优评先等渠道促进优秀教师主动到农村支教。如有可能,可以出台硬性规定,比如在农村支教满多少年,可以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对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课程,可以采用走教模式,鼓励教师每周或者每月到农村学校支教,联盟校内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以保证乡镇所有学校都能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四要主動搭建活动平台。密切县域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关系的最佳途径就是活动。县城学校应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对联盟校内活动进行统一谋划,针对教师应多组织教研活动,以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生来说,也应通过联盟校内运动会、联欢会等形式,促进城乡学生交流。如有可能,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时间以周计算,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