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晓冬
【关键词】历史课堂;史料;体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65-01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对于历史核心素养应该是整体把握而非孤立执行。基于此,在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应该要具有三大元素即“有史料”“有体验”“有价值”。
1.有史料。历史的史实早已成为过去,不可重现。我们要了解过去,就必须通过史料。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是起一定“补白”作用的。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当讲到“无为而治”使得汉朝经济实力恢复时,教科书并没有再多加阐述,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补充以下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简单几行文字就很好“补白”了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后的经济繁荣。当然,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注意真实性和适当性,选择的史料要有权威的出处,教师在解读的时候,要原原本本反映历史史实,当然还要注意史料在一节课上的使用频率、呈现形式和难易程度。
2.有体验。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而历史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该是“体验”。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有着“体验功能”的课堂?李惠军老师说:“历史课的品质和格调在于创意——作为创意者的教师要神入先人和后人的心扉,在倾听历史的回声的同时,拨动学生的心弦。”历史教师首先要继续阅读专业书籍加深对历史知識的认识,并不断提升自己讲述历史的能力,从而打造具有“体验功能”的课堂。
3.有价值。梳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表述,历史价值似乎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这就要求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中,一定要改变过去一味地从考试出发,立足于基本史实的这一做法。在课堂中要向我们的学生进行史学“求真”的教育,要让学生养成“尊疑,重据”的思想观念。历史的第二重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国家具有归属感,关注现实问题。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从历史中才能找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合拍点,这是历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是过去的,但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历史和当下是无法分开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运用那些具有家国情怀的史料,要学会从现实中找寻具有历史影子的史料。当然,历史的价值性,不是通过一节或者两三节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制订计划慢慢地达到我们需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