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彩容
摘 要: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装备,将数字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创建起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数学课堂。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实践,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并积极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环境上运行的教育教学资源,其包括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等。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能借助数字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学习方式,寻找和处理有益的信息资源,实现有效的数字化学习。
(二)特征
与应用传统的教科书等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征,最明显的就是教学资源数字化,能极大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巧妙相融,使得设备和技术不再只是教师“教”的工具,更是激活学生“学”的工具,从而构建起一种更加开放灵动的数学教学新模式。
(一)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境激发数学兴趣
教师巧妙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24小时计时法》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了激趣教学环节:(1)情境创设。先播放一段“张明和李华”的小故事录音,通过直观的画面情境,展现张明和李华在一天中有两个不同的6时(6:00和 18:00) 造成的误会,引入本课学习。(2)指导合作交流。让学生拿出钟表实物拨一拨,说一说,明确1日=24小时。(3)细致观察、增强认识。利用电子钟面演示时针走过一天的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 24小时计时法,归纳出基本概念。(4)互动游戏,增添趣味。设计“找朋友”游戏,找出两组同学来分别扮演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从而找到相对应的朋友。(5)评价反馈,巩固提高。教师通过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借助这些生动的情境,教师及时捕捉住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学们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参与思考、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又如,在在《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把“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在线任务推送到每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两名同学利用平板电脑的重力感应,进行倒水的虚拟仿真实验,而另外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经过小组讨论后填写探究报告,推导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做中学,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有了数字化教学手段,这节课变得开放、灵动和高效起来,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很好地突破了学习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指引探究增强认知
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开放性的数学探究情境,能有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收集整理数据,探寻数学学习规律,增强数学认知。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先让各小组在电脑上制作一个“铺地砖”的互动活动,利用面积是1平方米的方砖分别填满客厅、卧室和厨房,然后把每个房间的长、宽、面积等实验数据填写在探究表中,最后小组讨论、总結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又如,在《长方形的周长》学习推导公式时,教师利用PPT教学课件,展示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在活动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猜测,动手操作,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派小组代表来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演示操作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从而得出三种方法:(1)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此时,教师顺势利用一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动态演示,促进学生理解好掌握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个公式。在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其动态演示画面的生动、形象的效果,辅助了数学学习,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增强了数学认知感。
(三)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学习深化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等优势,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效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创设了flash动画情境:“有12只小兔,其中草地上有5只,其余全在房子里面,房子里面有几只?”教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代替兔子去摆一摆,就会发现用小兔的总数减去草地上的兔子就是房子里的兔子。由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理解能力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许多数学问题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理解的,只有让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慢慢积累就能在操作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利用数字化媒体呈现两组角,一组是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的角,另一组是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角,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开展操作、训练、验证,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培育创新思维素养
利用丰富直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得以有效培养。教师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数学问题,激励他们激发发散思维,辅以生动形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设题意,弄清数学数量关系,持续增强创新思维。
巧妙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小学生具有非常敏锐的创新的思维能力,教师如果能将某些数学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数字化的互动游戏,鼓励孩子们参与活动,将可以促进他们在玩过程中激发更多的创新意识。例如,设计智力拼图挑战赛,利用数字化设备展示动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图形的轮廓图,引导学生通过拖动、旋转等方式研究七巧板拼图,激发他们融入开放的数字化互动游戏,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改变了学习方式,激活应有的数学创新思维。所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把数学学习情境变成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生动学习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疑、释疑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向学生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具体形象、声画并茂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数学课堂增添了许多的激情和动力。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联系数学教学需要,合理探索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贞.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5.
[2]张慧子.小学动画类教学资源的类型分析和设计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