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摘 要: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当前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重要举措,作为双创生力军的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规划实现的核心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参差不齐的能力调查和访谈,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困境的因素,并提出采用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精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困境;对策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这一经济发展引擎的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来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而作为创新创业意识最为活跃的大学生,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会对国家创新创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青年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青年学生的年龄段为14~28岁。该年龄段内,是大学生身体和思想趋近巅峰的阶段,也是创新意识最为活跃,创业需求较为强烈的阶段。而由于每个青年学生所在的家庭、高校和社会关系的差异性,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分析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质量。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组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家庭是影响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要素。这里,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2016级学生为例,分析学生家庭户口情况,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在农业户口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稍高,在2%~5%范围之间,主要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更为宽泛,市场认可度稍高,就业市场主要定位城镇,因此城镇户口学生占有率稍高。无论是电子商务专业还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青年学生农业户口平均都占到80%。同时,在这80%中,又有近乎80%的青年学生来自安徽省内,普遍存在家庭收入不高,以务农为主、打工为辅,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贫乏,能力不足的现象。同时,周雪[7]等指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产生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家庭层面上缺乏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体系。
(二)高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李松等指出目前,由于不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专业教育才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教育的补充,更没有认识到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仅仅是开设创新创业公选课、讲座及创新创业大赛;刘媛等指出很多创新创业教师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例如原来是教营销、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同时,很多高职院校比较倾向于对学生的单向授课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综上所述,出現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层面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仍处在摸索之中。
(三)社会因素
在当前形势下,家庭、高校和政府还未发挥相应的功效,特别是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够明显。叶青指出政府部门、风险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有过度吹捧的嫌疑,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正确评价和支持。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府层面缺乏微观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面临的困境对策研究
针对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面临的影响因素,这里,采用“系统分析——个个突破——整体联动”机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是核心
家庭教育是萌芽和基础,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家庭应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多鼓励支持,特别是我省是农业大省,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可以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政府方面,可以配套出台“家庭树”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培育方案,鼓励更多青年学生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特别是占有近20%的城镇青年学生,家庭可以提供较好的机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二)高校是基础
高等学校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大学生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特点,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总纲,如下表2所示。表2中,根据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过程,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创新创业教育阶段,从认知教育——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实践能力体系建设,可以看出,该体系总纲更具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为例,进行第一阶段的认知教育,在这个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学科上的差别以及教学效果较为理论,缺乏示范型等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拟加强引入知名成功企业走进课程,讲述创新创业历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质量。同时,学院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项目基金,并通过校友资助,建立了在校学生优秀创业奖。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企业是示范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还是需要经过市场的检核,虽然利用校内搭建的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平台,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模拟实践,但是还是缺乏市场检验的普适性。而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知名成功企业的示范作用,发挥企业传帮带的作用。同时,企业层面可以设立专门创新创业基金,孵化一批创新性强、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
(四)政府是关键
目前,宿州市作为安徽省青年创新创业先进示范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和文件,努力降低创业门槛,并通过第三方,提供多方财政支持,加大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稳步实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下,只有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力量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助推出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理想关系如下图1所示。政府是关键,需做好顶层设计,为企业和高校的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企业是核心,需要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为政府和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平台。高校是基础,需要做好纽带桥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必须人才,为政府提供实现大众创新创业的知识保障。
三、结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延伸和发展,而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家庭、高校和政府三个宏观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EB/OL].(2016-11-23)[2016-11-2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6-11-23].
[3]王统娟.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的创新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6(4):90-92.
[4]周雪.浅析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42-43.
[5]李松,黄静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22(5):53-55.
[6]叶青.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J].现代教育,2015(1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