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扣娟
摘 要:高校学生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评价目的、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六个方面概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内涵。鉴于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评价功能局限性、评价内容单一性、评价主体“一元化”、评价过程单向性、评价标准偏差性等问题,提出发挥评价功能激励性、注重评价内容全面性、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评价过程动态化,倡导评价标准社会化等实施路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必要性;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5-0064-03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可持续则是保证人类不断前进的基础。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客观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因而高校学生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内涵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最先于1972年正式提出,是适应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学习者掌握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为:个体不仅限于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更有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地贯穿生涯始终的自我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 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内涵
高校学生评价制度是指以学生的发展变化为对象的一种教育评价制度,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系统、科学、全面搜集和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1-2]。
(三)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最富智慧的理性结晶,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高校学生评价制度,使得高校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现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内涵作如下表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多元主体评价,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全方位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评价功能侧重于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发展状态进行改进;(3)评价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发展状况实施全程化、动态化跟踪关注;(4)评价主体既要重视自我发展评价,也强调学校内部和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5)評价方法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等相结合;(6)评价标准既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 运用可持续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育质量观、价值观和人才观等,与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评价功能的局限性阻碍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评价制度应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为最终归宿。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受困于相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评价功能简单地定位为选拔与甄别,即仅依赖于测试结果与评定等级来分辨学生优劣,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奖评优等工作提供依据。评价功能的片面性,使得学生在评价的初期已经被贴上“优等生”“困难生”等标签,从而导致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反向作用。
(二)评价内容的单一性抑制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要求学生评价应当立足于多角度、全方位,打破评价内容单一化,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当前,学生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智育方面,偏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维度的考察,较少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尤其缺乏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评价,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同时,窄化的评价内容导致学生疲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恶性循环[3],逐步消耗与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
(三)评价主体的“一元化”限制学生个体自主发展
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大多数高校学生评价以“一元化”评价主体模式为主,教师是评价的唯一实施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会参与评价均未被纳入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在校期间一味地追求专业教师的认同,当其步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时,面临的困境就是能否顺利转换角色以应对来自多方的评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的主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体验,制约学生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四)评价过程的单向性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
评价应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突破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所以,学生评价制度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过程,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呈直线单向型评价模式,评价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前孤立的环节,目的仅仅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判定。此外,评价结果缺乏必要的反馈过程,使得评价丧失了真正的意义,不利于学生及时认识和反思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无法充分发挥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作用,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长久来看,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评价标准的偏差性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时代对社会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要作相应地转变。当下“学业至上”的价值导向使得学生评价标准“一刀切”,教师仅依据学业标准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只为顺利通过学业评价而学习。针对所有学生采取同一种评价标准,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兴趣、发展潜能等方面的差异,限制了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等“软实力”,容易造成社会需要、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从而导致学校与市场的人才供需严重断层。
在学生评价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指挥棒”的今天,及时调整完善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实施路径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鉴于当前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在功能、内容、主体、过程和标准方面存在的弊端,可以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和实施。
(一)发挥评价功能激励性,充分挖掘潜能,有效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是激励学生持续学习改进的动力来源,对于学生而言,其目的更强调于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我,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其目的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挖掘潜能,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为此,针对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学生,评价制度应淡化鉴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奠定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评价制度不能只停留在以考试成绩来给学生贴“标签”,而要以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了解并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以培植,有效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二)注重评价内容全面性,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学生评价制度应尝试打破传统的“智育至上”的学生评价观,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层次性、灵活性和综合性。新的学生评价应强调在原有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评价,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评价制度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设计,需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我们要依据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参照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年级需要的学生发展情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得到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三)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互动参与,努力构建学生评价网络
传统的“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学生为评价客体”的学生评价方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给予学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新的学生评价应构建一套包括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社会—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网络。
1.通过自评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从原先的评价对象转变为评价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及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2.开展同学互评,分析他人优势与不足的同时,帮助正确认知自我,实现评价目标和标准内化,互动设计个人成长规划。
3.完善教师评价,从不同阶段、多个角度入手收集评价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4],“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4.鼓励家长评价,使教育教学过程融于家庭氛围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互动。
5.凸显社会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其能满足社会需要。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强调民主参与、多边互动、内外结合的评价系统有效地促进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5]。
(四)强调评价过程动态化,渗透教育教学,系统推进学生持续发展
与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传统评价相比,新的学生评价应是体现动态变化、螺旋式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缺陷,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反思自我,改进教学活动,完善学习行为。实际上,在强调过程的学生评价中,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学生评价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评价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而这一全过程由若干个子过程构成,每个子过程有各自的任务和目标,需要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并在若干个评价结果积累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地分析学生的变化态势,以发展的视角做出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同时,学生评价也要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五)倡导评价标准社会化,紧贴市场需求,打造校企人才全面对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实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无缝”结合,即评价指标突出现实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或者说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锻炼的技能、培养的品质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6]。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检验的,因此学生要掌握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也要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校积极主动走入社会,真实客观地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也要保持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分享信息、协调需求。在通过学校——社会之间一系列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及时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实践方式,使培养的学生更匹配企业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促使学生评价成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较为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转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
参考文献:
[1]何毅,潘玉驹.试论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2]王锦.高校学生评价问题及教学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潘玉驹,陈文远.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4]陈伟功.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1] 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6]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