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竺
摘 要: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科研职能与育人职能却开始背道而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并促进科研育人,自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五育人”机制、“十大”育人体系,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育人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全方位育人体系下高校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体系;科研育人;实现路径
2015年1月19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的基礎上提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形成“五育人”机制,首次将科研育人写入高等教育重要文件;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作为基本任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对高校进行科研育人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方位育人体系下科研育人的内涵
全方位育人体系是在整合各方资源的情况下,以爱国主义为首要前提,以求真务实为科学真理,以学术端正为基本底线,以创新发展为不竭动力,以团结协作为辅助工具,以成果转换为必要目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育人、育心、育德相结合,持续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出现,给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整合不足
在高校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实操能力不足、论文抄袭、学术不端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资源整合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书育人为本的初衷,科研成果转换的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高校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导致教师对科研存在功利性的心态,教师群体治学态度出现问题,是根源,势必传导给学生的学术态度夹带负能量,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目前高校的排名、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高校出现为达到学术目标而追求“学术GDP”的怪现象,带着功利的心态做学术,导致学术氛围出现大面积浮躁的现象。
随着高校的扩招,国家、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学历水平在逐年上升,但质量却不容乐观,学术是在对某个领域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试验、深度思考后的创新、进步,而当学术成为一项“全民KPI”时,学术成果就会变得经不起检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论文检索、查重让学术界越来越透明化,学术不端的现象随之无处藏身,过去抱着侥幸心理出现的学术不端事迹将暴露无遗。
(三)育人过程的持续性不足,研究带有较强功利性
目前科研育人并未发挥育人的长效机制,各阶段教育相对独立,衔接不够,学生在早期没有清晰规划,对于后期的科研积累不够,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进入到硕士阶段,才开始大量学习相应知识,目的性较强,缺乏自身的主动意识,知识积累的宽度和深度不足,获得学位后更多的情况是不再继续参与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研究的持续性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资源的浪费,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普遍存在。
三、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方面,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直的品德,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始终应当坚持育人为本,科学研究活动应与教书育人相辅相承,达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考核标准,提高教师科研育人的积极主动性
高校改革的进程中,985、211大学的建立,双一流学科建设,在推进高校建设的同时也对高校科研活动形成了无形的绑架,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科研水平,那么科研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就大打折扣,为加强高校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师考核体系中适当加入科研育人的权重,在计算工作量以及晋升的过程中,将科研育人作为一项考核依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三)增强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在科研育人作为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加入长效激励机制。现阶段科研育人功利性和短视性在很大程度形成了对教育资源的浪费,适当借鉴企业的长效激励机制,扩大教育格局,放宽育人视野,在科研育人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校及师生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基础教育,重视前期培养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前后衔接,以及教育的连贯性,引导阶段向前延伸,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本科阶段注重基础教育和适当分类培养;研究生阶段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且结合校企协作、校外导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了解社会需求,寻找兴趣所在,确定研究方向。全方位体系下的科研育人要求关注整个育人过程的内在联系,重视育人的内生性。
(五)统筹资源,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平台
全方位体系下的科研育人,是在建设科研平台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和接触前沿研究的机会,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稳扎稳打,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校是一片纯洁的净土,需要师生的共同维护,高校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保持不以追求名利为目的的治学态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去除浮躁,脚踏实地做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