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2019-05-13 02:30王文虎韩冰
关键词:新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王文虎 韩冰

摘要: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深度分析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重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指导,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5-0025-024

一、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助力新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输送摇篮的普通工科院校,在这场机遇和挑战面前急需主动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教育部提出加快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1]。随着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的达成,“新工科”理念被广泛响应并在实践中深入开展,“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扎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2]。本科毕业设计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其考查模式和途径是时代使然。

二、 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从学生到老师,从选题到实施,从开题到答辩,均存在浮躁之风,创新不足,质量滑坡,更不乏学术不端行为。

(一) 学生重视意识不高

本科毕业设计从选题到答辩的时间起止多为大四第一学期期末即12月到次年的5月,这一期间,学生或忙于备战考研或心系就业,匆忙应对开题,开题后投入有限,敷衍应付了事。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内确定选题后,并不能马上着手实践,多数同学一拖再拖,甚至开题答辩前还是处于文献查阅状态。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生来说,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步步都想依赖老师出谋划策更深层次说明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淡薄。学生在拿到选题后,不是想着怎么用心琢磨思路框架,而是千方百计打听查找类似选题,好事半功倍,能“拿来主义”绝不“劳神费力”。借鉴参考的意义在于超越,拙劣重复模仿是对自我学业的严重不负责。究其原因,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多流于形式,抽空随便做做,能蒙混过关就行。考上研究生找上工作了,学校肯定会让我们顺利毕业,答辩老师也不会吃力不讨好,毕业设计做得好坏基本都能通过,大不了走个过场参加二次答辩。

(二) 教师指导投入不充足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名教师可能要指导多名乃至几十名的学生,再加上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工科教师自身应对项目和论文都足以身心疲惫,给予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有的教师理论知识较高但实践训练经验不足,有的教师实践经验充足但专业理论跟不上,有心无力,在学生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上很难提供实质性可供参考意见,导致学生可能因进展缓慢而受挫失望,毕业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不到位

有的老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多年重复使用,缺乏新意,为学生模仿和抄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实践意义也跟不上时代发展。青年教师给出的选题多为自己博士期间研究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工科毕业设计的初衷是要检验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他日顺利适应工作岗位铺路。选题的范畴理应来源于工程实践,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选题应随技术和产业变革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体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工程教育服务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 “新工科”背景下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新工科人才具备“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3]。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4],形成有效的工程教育毕業设计考核和评价方案。

(一) 改革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必须要求有相关实践作为支撑依托,采取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下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重构本科毕业设计完成方案,以适应新工科工程教育人才质量培养要求。

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多数工科指导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可以提早安排布置,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去。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教协同育人,有助于引领人才培养[5],让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把握专业发展动态,提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动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申请专利,提升科研素养,为就业或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教师指导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做起来也游刃有余,工程教育与科研实践有效衔接。

毕业设计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目前许多高校毕业实习都要引入了校企合作项目,但由于资源短缺或经费不足等原因,学生毕业实习形式大于内容,学生、高校及企业三方满意度均不高。消解校企隔阂,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将校企合作项目真正意义上纳入生毕业设计选题范畴,以发现解决企业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来评价毕业设计的完成效果,

才能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无缝对接。

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可以以学生参与过或正在参加的学科竞赛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延伸丰富为毕业设计选题,实现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有效对接。

毕业设计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开办创新创业类课程或提供培训平台,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申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给予奖励,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激励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和催生,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类项目申请为毕業设计课题,实现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重构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多方位多角度考核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过程管理,严格结果评价,严把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成果必须要求有一定的原创性,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对低质量的毕业设计执行末位淘汰制,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理念。

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记录,定期审核检查,常态式规范管理,阶段性质量评定,进度进展跟踪指导。

客观公正评定毕业设计的成果,可以采取跨学科评定或校际评定。答辩时给予学生充足的陈述时间,答辩问题要有备而问,不宜过于尖锐苛刻,在认真听取学生自述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提问时避免仓促应付了事。

毕业设计成绩的给出要公平公正,权衡各项评价指标,有依有据。对申请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及计划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学生,在答辩成绩必须为优秀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入其他一项或两项必备指标,如要有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学科竞赛获奖或发表的论文成果等。

(三)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

新工科建设是涉及多产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主动布局未来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由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6]。引领新工科理念,调整、突破、升级传统工科思维壁垒,打破学科原始路径依赖,实现多学科跨界交叉融合[7],推进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实行跨学科交叉培养,多专业多学院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挂靠新工科专业,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产学研理念,共筑新工科。多专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打破专业、学科、院系间的壁垒,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学会了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了全局意识,提升了思维格局,埋下了创新种子。

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方案符合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是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校师生同心协力,需要政府、产业、行业的多方大力配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只有在实践摸索中不断深化突破前行,才能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领跑工程技术创新发展,为实现工程教育强国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4]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5]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Z].科技〔2016〕5号.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Z].教高厅函〔2018〕17号.

[7]陆国栋,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猜你喜欢
新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