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

2019-05-13 02:06夏钧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生

夏钧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和谐社会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尤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针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会的根本要求。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发展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明确提了出来。此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并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是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設的新思想、新要求,这必将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

所谓和谐社会泛泛地讲,就是一个社会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运行状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做而又融洽相处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状态的描绘。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将准确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义上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的一种相对完善的、发达的理想社会状态。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而必然实现的一种社会状态,也是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狭义上讲就是针对某一国家或区域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消除不和谐因素后的相对和谐状态。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阶段性、区域性、层次性、渐进性和积累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路径,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任何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战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尤其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公平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二、民生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十九大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人物,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从强调革命、斗争到强调建设、发展,再到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新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生建设,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实际,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加强民生建设,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没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文明发展阶段后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它既关系到人民群众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因此,十九大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只有加强民生建设,才能使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为题的责任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面临的任务很艰巨,需要我们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等一系列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推动发展。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改善冥神的关系。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才能获得动力与保障,否则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抓住民生问题的解决,才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一定要始终立足于发展,把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位我们指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就是要求我们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贯彻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其次,要求我们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产生的现实需要来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日益增长,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生、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加强民生建设,就要正确把握和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好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需求。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始终坚持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坚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