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松,谢明芳
摘 要: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及其严重程度,从近年来网络曝光的案件可见一斑,由扇耳光到香烟烫,再到喝厕水,再到拍裸照,甚至性欺凌……这些学生年纪都是十几岁,相互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何至于疯狂地伤害对方,既看不到任何的法律意识,也体现不出任何做人的良心和底线。学校欺凌事件不仅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侵犯被欺凌者的人身权利,给被欺凌者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园欺凌;成因;对策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及特点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特点主要有:
(一)行为的普遍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校园欺凌现象都有所存在。
1.从地区看:《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统计,中部地区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且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
2.从学校阶段、年龄层次看:
(二)行为的隐蔽性。校园欺凌行为因为发生的场所多比较隐蔽,如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并且多数被欺凌者因为害怕往往选择隐瞒等原因,学校和家长很难察觉。
(三)形式的多样性。常见的欺凌形式有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据统计,言语欺凌中辱骂或说难听的话的比率占36.4%,用不好的外号称呼占34.5,当众嘲笑占27.5,威胁、恐吓占9.4%;身体欺凌中推搡或殴打占17.4%,敲诈、勒索占6%;社交欺凌中传八卦或小道消息占32.3%,排斥或孤立占16.3%;网络欺凌中在互联网上辱骂占8.3%,把隐私发到互联网上占6%。
(四)行为的持续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玩笑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欺凌行为一但发生,在被制止前欺凌者往往会习惯性的反复实施欺凌行为。
(五)力量的不平衡性。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式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者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纵观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对导致其频发原因进行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倒错
目前初中以上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使得孩子被有意无意过度溺爱。孩子成为当然的权威,孩子的要求,家长非理性地给予满足。于是,在学龄前孩子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扭曲、倒错。他们丧失了感恩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只有唯我独尊。在这种价值取向支配下,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而一旦外来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大家都能时时刻刻听命于自己,希望是“老大”,对同学中稍有“不顺我意”就组织进行暴力欺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
(二)学校教育工作的偏移
新时代教育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轻德育重智育、只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依然在许多学校占主导地位,导致对学生思想德育的教育流于形式。考试成绩是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的主要指标。对班级里的差生,相当多的老师有意或无意对他们表现出了冷漠,不关心。这些学生,要么心里封闭自己,成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要么产生严重的嫉妒、报复心里,把对同学的凌辱当做一种胜利。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方法都是欺凌、甚至暴力的温床。父母离异、父母关系紧张、隔代抚养、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等消极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前少年心里和行为的健康成长。他们有的缺乏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管理教育,缺乏监督;有的由于父母的粗暴教育、放任不管而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养成不良习惯,结交不良朋友,形成一定小团体,对同学中稍有“不顺我意”就组织进行暴力欺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
当下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淡化暴力文化的严重后果,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以极大的冲击。这种暴力文化的侵染,易引起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另外,他们可能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还会进行“炫暴”,进而导致引起更大范围的其他人的效仿。同时社会上利己优先、物欲至上的不良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很多“扶不扶”“救不救”“帮不帮”等违背社会公德心的冷漠麻木者看到欺凌行為不去制止,更有甚者是拿起手机去拍摄围观,并把受害者的图像、音视频等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转载,以一种娱乐的眼光去看待,夜进一步导致欺凌行为的蔓延、滋长。
三、校园欺凌的防治对策
校园欺凌对施暴方和受暴方都会产生很大的伤害,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影响面大,影响深远。从受暴方看,这种伤害不仅是肉体的,而且是精神上的,这种伤害直接影响了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有可能是终身的人格影响,甚至导致走上不健康的成长道路。从施暴方看,如果施暴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就可能进一步放纵,进一步危害社会。所以对校园欺凌,各方都要高度重视,对这种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打击。
(一)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
1.加强宣传引导,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宣传主阵地宣传园欺凌行为的危害、自我保护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欺凌他人不仅是极端错误的不道德行为,造成后果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学生不做欺凌之事,不当欺凌之人。
2.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观看公捕公判大会,参观劳教所、模拟法庭巡演等,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掌握行为的法律底线,同时又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3.强化心理矫正与辅导,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予以心里疏导教育,矫正其不正常的心理倾向。
4.完善相关制度和巡查机制,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从技术上提高防范、发现、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家庭,始于陪伴,忠于三观,父母三观正确理性,孩子才会善良强大。第一,家长要以正确的方法关爱孩子,不溺爱、不专制,时刻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家长平时多陪伴孩子,给孩子以关爱。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交流。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避免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三)健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
第一,校园暴力一直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建议政府制定出台校园安全法规,对校园欺凌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具体的禁止性规定,对哪些行为应该受到什么处罚清晰化,这样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治就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震慑作用。
第二,消除暴力文化通过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侵蚀、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媒体要避免过度渲染报道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细节,多制作或传播一些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向上的音视频,让青少年学法、懂法、用法与守法。社会大众少传播校园暴力视频,避免对当事人产生“二次伤害”,帮助青少年在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正气,帮助普通民众、中小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遇到欺凌行为人人都能站出来制止,不逃避不回避,防止欺凌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
[2]王静.校园欺凌治理的法制化途径[J].法制与社會,2016(11).
[3]饶慧君.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时代2017(24).
[4]段旭,李刚.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5]曹筱聆,郭义靖.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