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斌
【摘 要】
咏史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诗歌题材,本文旨在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咏史诗进行解读与创新教学。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赤壁》為例,进行咏史诗教学解读,进而对《赤壁》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点在于能使历史与情感吟咏的联系更加紧密,采用表格、公式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且富有逻辑性,培养学生正确理性历史观,让学生理解咏史诗的价值与性质,引起学生学习咏史诗的兴趣,以期能够为教师今后进行咏史诗教学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咏史诗 怀古诗 教学解读 教学设计
一、《赤壁》教学解读
(一)专家解读
专家学者对于杜牧《赤壁》的赏析,大多都针对《赤壁》中的写作手法来看。《赤壁》一诗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以小见大,诗歌先从“折戟”入手,将战争中的刀光剑影都浓缩在了小小的“折戟”之中。进而诗歌又通过“二乔”来隐喻军国大事,将两个小女子的归属象征为家国命运的兴衰,意蕴深远。而这首诗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反说其事,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说,并通过对这个假说的议论,抒发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刘瑞芳在《赤壁怀古咏史中的两首名篇》中,有别于一般学者着眼于写作手法,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本身的历史观来看,刘瑞芳认为,《赤壁》真正的魅力并不在诗歌最后反说其是的手法运用上,而在于诗歌最后一句的反说其是中所体现出的理性历史观,“不好说杜牧没有‘风流人物情结,但《赤壁》中对‘风流人物的批判意识,却是这首七绝与众不同的思想亮点” 。刘瑞芳认为,杜牧诗中体现的理性历史观,虽然有悖于传统的价值判断,却是将笃信英雄史观的人们所忽略的历史偶然性再次放在人们面前,可以让人更清晰地意识到,“‘历史的法则就是这种偶然性的法则”,这是一首极具启蒙意义的咏史诗佳作。
(二)教师解读
杜牧的《赤壁》在一般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设计这样的三维目标——阅读、情感以及手法,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般诗歌教学的套路。而为了区分出《赤壁》作为咏史诗这一诗歌体裁的体征,大多数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杜牧当时遭受贬谪的情况以及周瑜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大多数一线教师会在介绍完作者以及赤壁之战以后,就开始将教学目光放在诗歌的写作手法上,会先将诗歌前两句归纳为“缘起”,后两句归纳为“议论”,进而分析“折戟”的作用是在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接着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的分析上。大多教师习惯以简单的诗句翻译来引导学生对于诗歌最后两句话的理解,得出作者怀才不遇,缺乏机遇的感慨,同时还会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二乔”上,并得出以“二乔”指代家国的结论,最后引出“以小见大”的手法。
大多数教师对于《赤壁》的教学都显得呆板且简短,而纵观目前教师对于“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的解读,其共性都在于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缺乏机遇的感慨,所以在对于咏史诗这一诗歌体裁的教学中,只做到了对于“咏”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中“史”的部分。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历史观,这是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习解读的,从而更进一步加强课堂上学生学习咏史诗的主动性和思辨性。
二、《赤壁》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中作者所体现的理性历史观;
(3)培养学生对于咏史诗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1)脱离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历史观,学习用理性客观的眼光来评判历史;
(2)理解“东风”“二乔”的内涵
3.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收复荆州准备南征。时刘备新败,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连吴抗曹。孙权犹豫不决,周瑜态度不明时,因周瑜听到“揽二乔于东南”一句,终于决定劝说孙权连刘抗曹,最后火烧赤壁,三足鼎立。这让老师不禁想起杜牧的《赤壁》一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七言绝句。
(2)初步探究
①杜牧是缘何突然发出赤壁怀古之情的呢?
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
②诗人到底认出了什么来?
明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
③小说演义中最后能促成赤壁之战,似乎是因“二乔”这两位美女,就连杜牧好像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失败,周瑜就会失去小乔。那为什么杜牧会把战争的胜败放在“二乔”两个美女的归属上呢?
明确:a.因为古代如果战争失败,那么不仅土地是战利品,就连人都可能会成为战利品,“二乔”的归属,象征着战争的胜败。
b.孙权周瑜不仅是保卫国,更是保卫家,而“二乔”就象征着家国。
综合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
a.二乔=成败、家国
b.孙刘赤壁胜利=二乔留吴
c.孙刘赤壁失败=二乔不留吴(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面对敌强我弱,按理说,曹操应该是胜的,但最终却败了,我们不防结合史料以及这首诗,来总结一下孙刘联军能胜利的原因。
明确:a.地利:长江天险;b.人和:联盟;c.天时:东风
我们又可以得出:
a.长江+联盟+东风=二乔留吴
b.周瑜+长江-东风=铜雀春深锁二乔
(3)深入探究
①我们总将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归于周瑜,却忽视了最后使火攻成功的“东风”,请同学们以“如果没有东风”为前提,来说说,如果没有东风会怎么样呢?
明确:如果没有东风,周瑜再有才,也无法获得胜利,曹操就能够,完成统一,历史将会改写。
②同学们不妨说说看,自己在说“如果没有东风”时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a.对周瑜依靠东风获胜的不屑
b.对曹操因为东风这一偶然事件而无法实现统一愿望的惋惜
c.历史中如果缺少了一个小细节,就可能会改写历史,感到很惊奇
③诗人在写作此诗时,正被贬黄州,同学们再换个角度,说说看从诗人角度看,在杜牧吟咏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呢?
明确:a.周瑜不过是借了东风而成就了威名,如果我也能有东风之助,也不至于怀才不遇。
b.历史上成功者的成功,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
(4)小结
杜牧借凭吊赤壁之战,一方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也表达了自己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杜牧从“东风”这一偶然事件中,看出了历史必然性中所蕴含的偶然性,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理性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