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霞
多年前,斯霞老师曾提出:凡是一切加重学生负担的经验都不是成功的经验。她在教育界里第一个提出这个主题的文章是:《减轻学生负担,救救孩子们》。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不仅仅是课业负担,真正的减负,我觉得应从智慧课堂开始。减负,我们一直在路上。
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就的喜欢学习,会学习,学以利用。兴趣很重要,培养兴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钻研进去了就会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喜欢学习了。天天期待着语文课,语文课很有意思,可以听很多的故事。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一个字,就是一种智慧。教学汉字时,充分运用汉字的字理。曾经有一位印度总理叫尼赫鲁,他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画”。依据字理析解汉字,学生就能透过汉字的笔画出现如如“诗”似“画”般丰富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识记汉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例如: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偏旁时可以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当学到“热”“煮”“照”“煎”“熬” “熟”“烈”“焦”“蒸”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火”去析解它们的形义。顺便讲了一个故事。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中的错字“鱼”。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但碑上的繁体“魚”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字虽错了,据说却是康熙有意为之,原来千古一帝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怎么能活呢?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一个字,变成会一类字。
再如:学习“镜”这个字,我跟孩子们讲古老的时候我们人类最初没有镜子,只好用盆子装水照面容。春秋时,人们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利用青铜磨制出了可以照面的铜镜,于是镜就是金字旁,虽然,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已不是铜的而是玻璃的了,但我们仍沿用“镜”字,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顺便讲了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的故事。学生听得认真,學得有趣,而且基本不会写错别字。
我觉得真正的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把东西变成自己的,让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运用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的特点,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相似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这样,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教学古诗时,充分运用古诗的背景。一首诗,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还有诗人当时创作的故事。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周我讲一个关于古诗的创作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就学会背上一首诗。记得学《赠汪伦》这首诗,我讲了一个故事《万家酒店,十里桃林》。汪伦十分仰慕李白,写信让李白来到桃花潭,踏歌送李白,一系列的趣事听得学生津津有味。不一会儿,一首诗已经背上了。有的时候,一些传统佳节应景背诵一些古诗,记忆更牢。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学生背《清明》,春节时,背《元日》,重阳节时,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很多的诗词不一定等到教材上学到的时候再来背。不断地积累,你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无限。
三、一段韵文,就是一首歌谣。教学经典韵文时,充分体现国学经典中的传统美德。一篇韵文一首歌谣,就是一个故事,蕴含着一个道理。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我班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时如在唱一首歌谣。
还有《声律启蒙》,也是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最近特别火的《经典永流传》每一期都有经典的诗文名篇的传唱。一篇《声律启蒙》,我播放视频给孩子们听了两遍,他们就会跟着唱了,学得特别快。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歌曲便于传唱的特点,让孩子在他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经典。
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世界。教学一篇课文,充分利用文中的故事,带领孩子们走向一个世界。例如教学《端午粽》时,我由中国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包粽子谈起,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屈原的故事。带领孩子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充满硝烟的战国时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战国七雄,了解楚国的大诗人屈原,知道他是一名爱国诗人。每篇不同的课文展示的是不同的世界,有动物世界、有植物的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每节课学生都是在一个个小小的世界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天文、历史、文学、地理等,既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五、一本书,就是一段心灵之旅。新课程中提倡孩子要大量阅读,读整本的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真正的好书是作者用心去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灵魂都融入其中。而真正的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读书的过程也是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你领悟了书中的精华,就像得到高人指点一样,醍醐灌顶,是读书很高的境界了。孩子读一本书,就如同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我们班孩子读书时,在一个月内读一本书。记得教四年级时,学到《三顾茅庐》,于是我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我和他们一起读,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学生那一段时间课内课外、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一个月后,我班举行了“三国故事我来演”的活动,学生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他们自己在网上买了服装、道具,表演起来有模有样。最精彩的《空城计》,这诸葛亮还是个女扮男装的女诸葛。一袭白色长袍,手持羽毛扇,神定气闲出场,悠然的弹起了古琴。引得阵阵掌声。读书是一种乐趣,不是负担。这其中的乐趣只有孩子们自己才能体会。
生活处处是语文。春天来了,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看到灼灼的桃红,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看到长长的柳枝,吟诵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姹紫嫣红的花儿,吟诵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真是最美人间四月天。花和诗融合在一起,孩子们陶醉了。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这是一种浸润式的学习,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大量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让孩子从经典当中汲取精神的营养,积累语言的素材,丰富他们的人格,并且有助于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让经典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做到减负,从智慧课堂开始,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