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月琴,陈国萍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脂肪变性及脂肪储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除酒精外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导致。本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肿大、疲劳乏力、肝区疼痛、消化不良,本病严重时可引发失代偿期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细胞癌,对患者身体健康威胁较大[1]。就目前而言,临床并无任何特效药能够治疗NAFLD,反而多以饮食干预及运动指导对患者体重、血糖进行控制,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2]。基于此,笔者对我院2018 年1 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NAFLD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意在探讨饮食及运动干预在NAFLD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汇报如下。
1.1 基础资料 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0 例NAFLD 患者纳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2018 年1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常规组(55 例),而2018 年9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患者则作为饮食运动组(55 例)。常规组年龄42~65岁,平均(53.67±5.11)岁;男女例数比为31:24;体质量20~29kg/m2,平均(25.12±2.10) kg/m2。饮食运动组年龄43~65 岁,平均(54.06±4.85)岁;男女例数比为30:25;体质量20~29kg/m2,平均(25.12±2.10)kg/m2。将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入标准: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草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肝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签订研究协议书;既往无饮酒史。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施行基础护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脂肪肝相关知识教育、血糖监测及控制等。
1.2.2 饮食运动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饮食、运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饮食干预:1)严格控制患者总热量摄入,其中蛋白质摄入占比10%~20%、糖类摄入占比50%~60%、脂肪摄入占比则<30%、水分摄入量为2000 ml/d;2)依据患者饮食习惯、喜好、实际病情,结合饮食营养均衡、少食多餐原则,邀请专业营养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叮嘱、监督患者严格执行;3)建议患者少食或不食高糖、油炸、辛辣食物,忌暴饮暴食;同时,叮嘱其多进食海带、海参、海藻等具有降脂作用食物,康复期间严禁患者吸烟喝酒。4)嘱咐患者饮食清淡,多食鸡蛋、鱼肉、兔肉、豆制品、瘦肉,尽量避免食用黄油、骨髓、动物内脏;食用蔬菜以西芹、白菜、胡萝卜、白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为主;食用水果以橘子、西瓜、苹果、香蕉、山楂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为主。
(2)运动指导:1)依据患者身体实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并实施,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主;具体运动项目包括:太极拳、快走、慢跑、乒乓球、游泳等,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长以患者能够适应为宜;2)对于年迈体弱者,以30min/次,5 次/周为宜,对于年龄较小且体质较强患者,可调整至60min/次,3~4次/周;在运动计划基础上,所有患者均每日加行5000~10000步,行走时将步速控制在100步/min以上,以强化患者身体素质;3)患者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或家属因尽量陪同在侧,以免患者运动过度,对身体造成伤害,发生意外事件。4)教会患者脉率测量方法,叮嘱其坚持每日进行锻炼,同时发放运动记录表(记录项目包括运动时间、运动形式、运动时脉率、BMI下降情况等),让患者完成运动后详细填写,并交予护理人员检查。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FBG、TG、TC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对比分析。
1.3.1 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1.3.2 FBG 参考值:正常:3.6~6.1mmol/L,FBG受损:6.1~7.0mmol/L,糖尿病:>7mmol/L。TC正常值:2.85~5.69mmol/L;TG正常值:<1.7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主要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 值检验,若两组数据比较结果显示P<0.05,则该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FBG、TG、TC水平比较 经软件处理数据得知,饮食运动组FBG、TG、TC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FBG、TG、TC指标水平(mmol/L,
表1 对比两组患者FBG、TG、TC指标水平(mmol/L,
TC 4.11±0.89 5.94±1.37 3.79<0.01组别饮食运动组常规组n 55 55 t P--FBG 5.10±1.06 7.20±1.22 3.76<0.01 TG 2.02±0.52 2.89±1.17 2.87<0.01
2.2 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经软件处理数据得知,饮食运动组AST、ALT、ALP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较之常规组明显更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AST、ALT、ALP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U/L,
表2 对比两组患者AST、ALT、ALP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U/L,
组别饮食运动组常规组n 55 55 t P--AST 125.41±12.21 165.32±17.66 6.07<0.01 ALT 17.63±10.62 28.99±12.22 2.03<0.05 ALP 82.56±6.61 108.36±8.71 7.32<0.01
相关研究显示,近几年NAFLD发病率在亚洲国家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国内发达地区,其发病率高达15%,而该疾病产生原因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联系密切[4]。因此,本病控制关键为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饮食调节与运动干预均属于NAFLD病情控制有效手段,笔者将其联合用于本研究中,取得了以下结果:护理干预后,饮食运动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FBG、TG、TC水平则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合临床实际,笔者认为以上结果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膳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有效规范患者进食食谱,增强饮食合理性;精确计算的总热量摄入能够避免患者摄入热量过多情况,从而减少基础状态下游离脂肪酸的吸收,最终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低糖低脂、高纤维低热量的食物选择,能够加快脂蛋白合成,清除肝内储积的多余脂肪,对受损肝细胞进行修复,进而改善脂肪肝[5]。此外,有学者指出,饮食调节可增强脂蛋白运转、吸收脂质能力,提高抗氧化剂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平衡机体摄入热量[6]。运动指导能够合理调整患者的运动强度,纠正其错误运动行为,使其进行合理、正确的有氧运动;能够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机体肾上腺素、儿茶酚胺与甘油三酯酶分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7]。对此,有学者表示,运动干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其通过降低患者血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敏感性,可有效控制患者体重及肝酶水平,同时发挥增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进而减慢肝组织病理转换,实现肝功能改善目的[8]。
综上所述,饮食、运动护理干预能够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进而有效控制自身血糖平稳,改善各项肝功能指标,并降低血脂水平,说明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