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纳璺
【摘 要】本文论述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重构设计类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创新的生态课程体系、实施多维度创新教学模式、组建一支新型化的创新教学团队、搭建“五层次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筑立体化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多态化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设计领导者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設计学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95-03
中国现代设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巨大的进步。当前国家面临经济转型,企业面临产业升级与变革,从政府到企业均十分重视和扶持工业设计的发展。2018年全国设置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总数为1928所。如何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对转型中的高校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首先,设计创新必然要发挥多维、多向、多领域和多重内涵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现有水平的设计基础能力教育,是无法适应这一历史要求的,必须加强设计课程理论和实践教育系统化改革;其次,需要建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当代青年互联网“原住民”的特征,探索“互联网”“智能”设计教育模式,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再次,必须以颠覆性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前所未有的勇气改革当前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对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一、创新性重构设计类专业培养方案
以整合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创新性重构专业培养方案,除了大类课程的通识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第二课堂,还构建了5大模块知识结构及相应的能力培养方案矩阵,如图1。
技术模块:培养学生关键技术路径解决能力。主要包括材料学、工艺学、工程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设计等知识结构。
艺术模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设计的艺术与美学评价。主要是由美学、色彩学、多维构成、设计思维与表达、中外艺术设计史、摄影等知识体系构成。
文化模块:培养学生为产品增值的能力,以及对设计的价值评价,主要包括文化构成与创新设计、用户地域文化研究、文化心理论、设计史论等。
人本模块:培养学生对用户行为的研究能力,包括人机工程学与创新设计、用户体验与创新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商业模块:培养学生设计与商业转换能力。如商业模式、设计价值驱动、设计的经济值评价,主要是由商业创新设计、服务创新设计、设计管理、商业数据分析、品牌与战略设计等知识构成。
二、构建创新的生态课程体系
整个生态课程体系如表1。横向主要有第二课堂、个性课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和大类通识课程组成;纵向主要由5大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一年级:构建大类培养的学科通识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包括人文思想、艺术感受、设计思想。
二年级:以核心课程为主,培养专业能力,围绕各专业单一问题展开。
三年级:以核心课程为主,培养专业综合能力,注重基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创新问题。
四年级:以实践创新为主,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解决问题提供综合性方案。
三、实施“五课堂与四融合”的多维度创新教学模式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是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在智能环境下,实现更加开放、人本、平等、可持续的教育,同时也实现了无处不终端、处处皆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以传统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课外科创的第三课堂、在线教学的第四课堂、海外学习与交流的第五课堂虚实结合的方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虚拟与真实环境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的“五课堂与四融合”的多维度教学模式。学校教育真正突出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式教学、线上线下结合、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生成性学习等多维度教与学的模式。
四、组建一支新型化的创新教学团队
组建一支学科交叉、教研兼备、专兼结合的“新型化”教学团队,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相辅相成,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教师队伍“五要素”的建设理念包括:融入一个团队、明确一个方向、展现一个特长、讲好一到两门课、做好一个课题。教师队伍“三结合”的建设机制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科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
五、搭建“多层次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需求,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突出创新、张扬个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专业设计、研究、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重构多层次、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
基础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感知、技能和实验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等,增强学生基本的工程素质。
综合与专业应用设计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设计、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个性化实验和科研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复杂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综合利用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复杂社会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六、构筑立体化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设计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企业的资源,教学、科研、企业资源优势互补。纵向贯通专业基础与专业综合实验实践平台,横向联通专业实验平台与学科研究、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顺应“教育信息化2.0”智能环境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了“网上做实验、虚拟做真实验”,破解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的难题。
七、实施多态化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专题设计、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企业训练计划、科研导师计划等多态化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将学生置于工程教学活动的中心,支持学生合作和探讨式学习。
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设计领导者
KPCB(中文“凯鹏华盈”)是世界最大风险投资基金机构。它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对硅谷科技企业中的设计影响力发展做了长期的动态研究,最后从研究报告发现:获得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创新企业中有21%的创始人有艺术设计背景,并且他们也是企业的决策层。回看中国的设计教育会发现,强的是设计技能与技巧教育,更多培养学生的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即如何从美学、功能,结构等方面设计产品,如何申报专利、参赛、申报设计奖项等。弱的是设计思维培养,即很少能够培养出具有思想力的创新驱动者,而且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以来鄙视商业,缺少品牌战略思想的培养,已成为中国设计教育的痛点。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和新型工业革命,我国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制造,更需要有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因此高校设计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执行层”的技术驱动者,(下转第109页)(上接第96页)设计产品去满足市场,而且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全局设计思维能力,并具有企业把控和管理能力、能够组织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组织驱动者,更要让他们成为企业顶层的设计者、品牌战略的驱动者,成为核心团队的首席设计官,领导企业在整个产品定位、品牌策划和商业模式等各个重要方面都可以发挥战略驱动和主导作用,如图4。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设计领导者,他们才能不被今后的人工智能所替代。
图4 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导向
【參考文献】
[1]许平.设计师要站在先进生产力的最前端[J].设计,2019(1)
[2]何人可.新机遇下的工业设计[J].设计,2018(12)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