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19-05-12 02:09经承凤刘金明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高专培养策略

经承凤 刘金明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观察方法应用不熟练,手段单一;观察记录随意,无计划目标;观察记录内容不够客观、详细;观察记录的分析不够科学等问题,提出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主要培养途径: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内容;增设“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见习中增加“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任务考核;加强其他相关课程的渗透;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学生观察技能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行为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45-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指出,教师需要具備“有效运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的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科学观察幼儿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了解其学习与发展的状况,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解读,并能有效运用观察结果改进教育教学。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师缺乏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意识,重视程度不高;观察前观察目的不明确,制定观察计划不全面;观察实施过程中数据记录不全面、观察方法应用不熟练等。因此,在职前教育中,将“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要求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某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见习中完成的观察记录进行收集、分析,结合对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相关问题的访谈情况,发现学生的行为观察记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察方法应用不熟练,手段单一。在进行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不同的观察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观察目标和观察情境,有不同的取样方式和观察记录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实现观察目标。

在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几乎所有学生在行为观察中都使用的是轶事记录法,记录的是某个或某几个幼儿做某件事的行为过程。轶事记录法属于描述观察法中的一种,在幼儿园行为观察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简单、方便、灵活的优点,但是在记录过程中容易受到观察者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而且幼儿行为样本代表性不高。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选择观察方法时,由于受到观察技能的限制,首要考虑的并非观察方法是否与观察目标匹配,而是哪种观察方法容易操作和完成。对于抽样观察法和图表观察法,学生表示看起来很复杂,不了解如何使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观察方法的使用,能够根据不同观察目标和观察情境选用不同类型的观察方法。

(二)观察记录随意,无计划目标。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是科学的观察,非日常随意的观察。因此,在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之前,需要先明确观察目标。观察目标往往是幼儿在某一方发展领域的具体行为表现和相关能力发展情况,是观察中要关注的细节。

在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学生的观察记录都较为随意,观察过程中观察目标不明确、观察目标拟定不规范,有些学生观察记录中甚至缺失观察目标,直接是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由于缺乏观察之前的思考与计划,没有观察目标的指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不知道该如何筛选、记录幼儿的行为、怎么选择适宜的观察情境、采用何种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导致在观察记录中偏离观察主题、观察内容松散、观察内容可利用度低,这样的观察记录并不能为后续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三)观察记录内容不够客观、详细。在进行观察时,需要客观、详细地对幼儿行为进行记录,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是可靠、有效的,为下一步评价幼儿行为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信息。因此,在观察记录中,对事件的描述要使用具体的、非评判性的语言来叙述。

在观察实践中,客观、详细、准确地进行观察记录对学生是个挑战,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表现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客观描述,常常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主观臆测语言,如高兴、兴奋、失望、愤怒、伤心、生气等。此外,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存在过于笼统概述幼儿行为的情况,只记录下幼儿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因此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信息。还有部分学生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即把幼儿发生的一系列行为、事件进行叠加,而没有完整、详细地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及其背景。比如,有学生记录幼儿的区域活动,记录的是“乐乐先到益智区,玩了一会,又跑到美工区,画了一会画,又跑去了建构区区搭乐高”。这样的记录过于粗浅,并不能为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提供有效的客观事实依据。在观察记录中,需要全面记录幼儿行为的背景、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幼儿的行为、语言情绪变化(音调、面部表情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

(四)观察记录的分析不够科学。幼儿行为观察是为了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及时发现幼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后续教育教学。对观察记录的分析是观察的内核,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知识储备和反思能力。

在学生的观察记录中,对于具体分析幼儿行为原因、结合儿童发展理论或已有经验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大部分学生只能给出概括性的评价,对于观察结果的分析不客观、不准确,比如“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幼儿思维水平较低”等。有些学生在分析中甚至偏离观察目标,明明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观察,分析的时候却提到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同时,学生提出的建议也缺少针对性、有效性,没有结合观察目标和观察内容提出,只是泛泛而谈地抛出一些建议。学生对于观察记录的分析评价能力较差,根本原因在于对儿童发展理论理解不够,难以运用理论解释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途径

(一)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内容。具体如下。

1.学会观察:熟练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的具体方法。“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能够用合适的方法客观、科学记录幼儿的行为,为后续的幼儿行为分析与评价、教育建议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目前用于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有:描述观察法、图表观察法、取样观察法、评价观察法。不同的观察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观察情境,例如,描述观察法中的轶事记录法是幼儿园中运用最多、最简单、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教师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幼儿行为事件,就可以采用叙述性语言记录下来。而如果教师想要了解班上幼儿对于各区角的选择偏好,运用图表观察法中的追踪观察法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学生在观察幼儿前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熟知科学观察幼儿的各类观察方法,具备根据不同观察目标、观察对象及观察情境选择适宜观察方法,科学实施观察活动,撰写规范观察报告的能力。

2.能够指导: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观察”不是“看”,观察不仅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完整的观察记录需要学生根据客观事实对观察对象进行解释、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储备相应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经典的儿童发展理论对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科学的、有规律的总结,是理解幼儿行为的理论指南。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理论,有目的地观察幼儿,正确理解、科学评价幼儿的行为,并合理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下一步教育方案和指导建议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二)增设“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专业技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增设“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能够对幼儿行为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提出下一步有效的教育建议。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技能课程,需注重理论运用于实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和分析技能基础。

课程可以开设在学前教育专业大二第一学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教育原理”等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经过大一的入园教育见习活动,对于幼儿行为和幼儿教育现象有了较多感性认知,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对各类观察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能够熟悉运用不同观察方法完成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其次,深化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解,通过案例、视频、讨论、实地观摩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有效利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观察幼儿过程中可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能够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观察主题、更好地抓住观察重点、科学分析幼儿行为、有效评价和指导幼儿、完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育见习中增加“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任务考核。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实践形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既能增进学生对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理论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上实践专业技能。见习活动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儿童,而此时学生不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保证了师范生进行独立观察和完成记录的空闲时间。因此,学生的教育见习对于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学生的教育见习中,可以增加“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考核项目,要求学生在教育情境中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考核项目分为个人项目和小组项目,个人项目是每个学生在五大领域中,完成五个不同主题的观察记录报告;小组项目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定观察主题,根据观察主题选择适宜观察方法,合作完成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见习结束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展示其观察报告。对于学生教育见习中观察报告的写作和完成,在校见习指导老师和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需要给予适时指导和监督,并对学生观察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加强其他相关课程的渗透。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一些与学生观察技能养成相关课程,如“学前儿童生理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幼儿游戏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也可成为培养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途径。

第一,可以增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这类与幼儿行为分析评价能力相关课程的课时,加强学生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对幼儿教育现象的分析能力。第二,通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这类科研方法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技能。第三,在“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中融入科学观察幼儿的知识技能,在课程实训、(下转第70页)(上接第46页)考核中增加科学观察幼儿的项目。例如,在游戏课程中,观看视频写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也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已学的观察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五)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学生观察技能的实践活动。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实践幼儿行为观察技能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观察技能的实训,离不开幼儿园的合作。因此,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学生观察实训项目是有效利用幼儿园资源的重要途径。

幼儿行为观察课程与幼儿园的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业师同授,邀请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为学生进行课程授课。业师同授是指校内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授课工作,校内教师可以负责课程理论部分的讲授,幼儿园一线教师可以负责案例和实践部分的教学工作。二是课程组与幼儿园合作设计“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课程的实践项目,并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安排开展课程实训。三是幼儿园不仅担任学生观察技能的实训指导工作,还要参与学生观察技能的评价、考核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幼儿园的合作中,校方需加强对实践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培训,加强沟通,增进价值认同,弥合观念差异,确保指导质量。

幼儿行为观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运用观察获得的信息为儿童评价和课程设计服务,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还能有效促进教学反思,提升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晨毅,崔新玲.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现状、方法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

[2]蔡春美.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3]李晓巍.幼儿行为观察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6

[4]王烨芳.高职“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

[5]邢林宁,陈亮华.师范生儿童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6(2)

[6]林春霞,李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家教世界,2017(18)

[7]向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观察技能养成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4)

[8]蔡文敏.在教育见习中培养幼师生观察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專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8(7)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高专培养策略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