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1)
当代大学生是知识智慧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促进国家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1]。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的竞争以及高效率、快节奏工作生活方式的盛行,要求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合格高校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也要有健康的体魄[2]。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对心理健康改善同样具有积极作用[3]。优良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都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类压力。可见,大学生体质(体适能)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盛衰。为此,2003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动实施;该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并摸清全国范围内的学生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4]。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同大学生群体、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大学生的体格发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尹小俭等,2005)[5]。因此,不同办学特色、不同地区的高校的大学生运动科学管理和健康水平提升,离不开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为此,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通过多年体质监测数据分析,掌握当前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的农林类院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体质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检验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对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际效果;以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者业务开展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依据,并为具有类型特点的我国其他农林院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以福建农林大学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体质测试法(测试仪器为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分别对男生和女生50米、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等指标进行测定。自2012年起,连续5年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对无效或异常测试值进行剔除。最终,以2012年31102人(占参与测试总人数的90%)、2013年28419人(占总人数88.5%)、2014年24730人(占总人数89.6%)、2015年28268人(占总人数90%)和2016年20381人(占总人数92%)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访谈法访问对参与测试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在体质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学生体质状况及其整体所处水平,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对比与体质测试以及体适能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选择2014年出版的《福建省汉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和《全民体质健康报告》作为省级以及全国大学生体质的对照数据[6]。利用SPSS16.0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水平α=0.05)。
身体素质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的总称。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是学校体质测试的主要内容,也是反应学生体质变化的重要指标。从2013年起,选取的体质测试项目为反应速度和灵敏素质的50米,反应耐力素质的800米(女)和1000米(男),反应下肢力量的立定跳远和上肢、腹背肌力量的引体向上(男)和仰卧起坐(女),反应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反应身体形态的身高和体重,以及反应身体机能的肺活量。由表1可知,2016年,学生总体体质平均分为71.32±7.90(男生平均分为69.68±8.26,女生平均分为72.88±7.90),且每年女生的体质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近5年来,大部分学生体测成绩处于及格水平(60-79分),约占每年测试学生数四分之三。学生的体质优秀率从2012年的0.4%降到2013年的0.1%,但直2013年起基本保持在0.3%;同时不及格率总体为下降趋势(除2013年略上升外),2016年不及格率降至7.6%,为近五年来的最低值。综合体测平均分以及成绩等级来看,近5年来学生的体质状况总体上有所提高;男生的优秀率始终高于女生的同时,其不及格率也普遍高于女生,男生群体中体质差异两级分化较女生严重。
表1 2012-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体质测试成绩概况
为了了解农林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与福建省以及全国大学生的差异情况,对2016年度福建农林大学测试学生数据做进一步比较分析,图1和图2为男生和女生各项测试指标与福建省及全国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图。由图1a和图2a可见,男生50米跑的时间均值为7.29秒,比全国大学生的均值7.71秒快出了0.42秒,比福建大学生的均值7.6秒快出了0.31秒;女生50米跑的均值9.04秒,同样比全国大学女生的均值提高了6.8%,比福建大学女生高了2.8%;上述学生成绩均匀全国和福建省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生1000米测试成绩均值是246.2秒,比全国男大学生的265.09秒快了近20秒,但比福建省男性大学生223秒的均值慢了近23秒。男生的耐力素质目前屈于全省男大学生的均值之下,却优于全国男性大学生耐力素质平均水平。女生800米的均值是238.3秒,显著高于全国女大学生的257.6秒(P<0.01),但却显著低于福建女大学生的231.4秒。男生、女生立定跳远的均值都分别显著高于全国男女大学生和福建省男女大学生的均值(图1c和图2c)。男生引体向上的平均值比全国大学男生和福建男大学生的平均值多了约2个(图1d)。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显著高于全国和福建省的均值(图2d)。此外,男生和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均优于全国和福建省的均值(图1e和图2e)。
图1 福建农林大学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测定指标与全国、福建省的相应指标的对比图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各指标与全国平均成绩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指标与福建省平均成绩之间差异显著(P<0.05)。
图2 福建农林大学女生各项身体素质测定指标与全国、福建省的相应指标的对比图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各指标与全国平均成绩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指标与福建省平均成绩之间差异显著(P<0.05)。
(1)大学期间学生各项体测指标的变化
为动态跟踪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的体适能变化特点,对具有完整4年连续观测数据的2013级学生各体质测试指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的50米、1000米和立定跳远的最优成绩出现在大二,而引体向上和坐位体前屈在大四达到最高值(图3a、图3b和图3c)。大三阶段,男生的50米,1000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表现在大三时均有略微回落(图3a、图3b和图3d),但差异不显著。大四期间,男生短跑、中长跑、爆发力、都出现了显著性的下滑,但引体向上和作位体前屈的成绩则继续攀升,达到四年的最高值(图d和图e)。立定跳远是一项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有效地反应被测人员的爆发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测验项目;引体向上是反应男生上肢力量、肩背肌力量的重要测试项目;仰卧起坐是反应女生腹肌力量的重要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反应的是学生的柔韧素质。从图3的各项目指标曲线变化可以看出,男生刚入学时短跑、柔韧性和上肢力量均为四年里最差的,耐力和下肢爆发力在大四时又较为明显退步。
图3 福建农林大学男生大学四年各项体测指标动态变化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指标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女生除表征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以外(图4e),其他四项身体的最优值基本上都出现在大二或者大三,其中立定跳远的最好成绩出现在大二(图4c),女生的中长跑、短距离跑和仰卧起坐三项素质在大三时达到最优成绩(图4a、图4b和图d)。由图4可见,女生刚入学时各项身体素质均是大学期间最低值。大二时,女生各项身体素质均较大一有显著性的提高(P<0.05)。大三时,女生800、50米和仰卧起坐三项素质均有提升(但统计检验不显著)。女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在大三时提高明显(图4e)。大三时,女生唯有立定跳远的成绩略有下降。大四的女生的身体素质除体前屈外(该项指标从大一的14.65显著提升到了大四的17.48),均出现了一定回落;特别是立定跳远和中长跑两项素质的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了1.2%和4.1%)。
图4 福建农林大学女生大学四年各项体测指标动态变化
(2)大学期间学生身体特征(形态与机能)的变化
男生在大四时其身高比入学时平均增加了0.81 cm(图5a),女生身高比入学身高增加了0.78 cm(图6a);男生体重比入学时增加了1.1 kg(图5b);而女生体重没有显著变化(图6b);男生和女生的肺活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大一到大三均不断增加,而至大四时出现下降(图5c和图6c),这一变化规律与上述各项体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吻合。
考虑到身高和体重是表征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为直观和重要指标,进一步采用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来评估学生的体重,BMI等于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平方(米为单位)的值,该值BMI<18.5的为体重过轻,18.5≤BMI<24的为正常体重,24≤BMI的体重过重[7]。由图7可得,大学四年期间,正常体重的男生比例逐年上升,体重过轻的男生比例从大一时的18.5%减少到了大四时的11.9%;体重过重的男生比例从15.4%减少至13.2%)。然而,女生在刚入学时的身体形态分布就与男生区别明显:女生大一时正常体重的比例占60.2%,体重过轻的比例占了35.1%(明显高于男生体重过轻的比例18.5%);女生体重过重的比例又仅为4.6。至大二时,女生正常体重人群比例提高了4.4%,轻重过轻的情况也有所缓解(减少了4.6%),体重过重的比例略微增加(增加了0.3%)。大三总体情况与大二变化不大。至大四时,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出现了反弹(增加至35.6%)。
图5 福建农林大学男生大学期间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变化
图6 福建农林大学女生大学期间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变化
图7 福建农林大学学大学期间本科生身高体重指数变化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具有及其密切的关系。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日制在校的大一和大二学生(体育为必修学分)。学生大一的体质测试工作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3-4周进行,测试结果基本上反应的是学生尚未进入大学生活之前的身体素质情况。经过一年的不同体育课程的学习后,大二时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均有了长足的进展。大三时,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略有下降,但仍然还是保持了较好的素质状态。然而,大四时学生的爆发力、下肢力量、耐力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2012-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体质健康(各体质测试指标)水平总体提高,体测分数从68.28±10.66提高到71.32±7.90分;不及格率从14.1%下降至7.6%。男生的优秀率始终高于女生的同时,其不及格率也普遍高于女生,男生群体中体质差异两级分化较女生严重。不同性别群体各测试指标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
男生的50米、1000米和立定跳远的最优成绩出现在大二,引体向上和坐位体前屈在大四达到最高值;女生刚入学时各项指标均是大学期间最低值;而大二有显著性的提高。大四的女生的身体素质除体前屈外,均出现了一定回落;特别是立定跳远和中长跑两项素质的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了1.2%和4.1%)。从身高体重指数上看,大学四年间正常体重的男生比例逐年上升,体重过轻和过重的男生比例分别减少了6.6%和2.2%。女生在刚入学时的身体形态分布就与男生区别明显。女生体重过重的比例仅为4.6,但体重过轻的比例高达35.1%(是男生比例的1.9倍)。虽然女生轻重过轻的情况在大二、大三时有所缓解,但大四阶段又出现反弹。除长跑项目外,学生在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上均优于全国和福建省大学生总体水平。
福建农林大学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相关教学成效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积极尝试在一下几方面不断完善:(1)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体质测试作为自我检测的手段,而非大学学业的负担之一。可以考虑通过专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改进等教学内容改革方式加以完善[8]。同时,可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于体育教学和考核评估环节。(2)教学过程授之于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于渔。弱化以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唯一内容;强化如何开展体育锻炼这类对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故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3)加大宣传并树立科学的审美标准。目前,女生体重偏轻的比例过高(每年都超过女生总人数的30%以上)。虽然在有体育干预的大一、大二年级阶段体重偏轻的问题少有缓解,但是到了大四女生体重偏轻的比例明显反弹。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代大学女生“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根深敌固。尽管审美观念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无关对错;然而已有研究证明,BMI指数低于18的人群会增加患疾病的风险,例如,低血糖、月经障碍、骨质疏松等[9]。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标准,教会学生如何判断自身的胖瘦,以健康为第一位,采用科学锻炼和可科学饮食相配合的措施来进行体重的合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