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公益事业不能以经济效益衡量,开设手语门诊不仅体现了医院管理者的温度,也体现了这家医院的高度。
到医院看病,是不少聋哑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一名聋哑人表示,自己每次去看病,都得带上本子和笔。然而,纸笔交流,会占据医生不少时间,遇到不好说话的医生就麻烦了,还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和“不耐烦”。自己带上家人或懂手语的做翻译,情况则会好一点,但医学术语比较专业,医患沟通还是颇为不畅,医生问的患者答不上,患者说的医生不明白。
在我国,开设手语门诊的医院屈指可数,很多省份竟连一个手语门诊都没有。福建省一家医院曾表示,手语是一门语言,医生掌握基本用语不难,但医学专业术语多,想在短时间内精通医学手语十分困难,否则很容易造成诊断失误。况且医院接诊的聋哑患者并不多,特意聘请一名或几名手语翻译,医院需要承担的成本并不少,因而很少有医院愿意做这种“赔钱的买卖”。
近日,江西首个手语门诊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揭牌,为江西省聋哑人士带来福音。聋哑人士代表喻志
者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语门诊就诊。
患友通过手语说:“感谢医院为听障患者们建立了这样一个有爱心的平台,有助于解决特殊人群看病难的问题。”
该院社工部主任罗菁告诉《中国医院院长》,目前,江西有数十万听障人士,聋人群体也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由于聋人“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到医院后,大多数聋人觉得排队时间太长,与医生沟通有困难。因此,不少聋人即便得病也不愿意去医院,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小病不治、大病无法医治的情况发生。
据介绍,在手语门诊正式启动前,医院联合江西省残联、聋人协会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门诊四楼设置了“聋人关爱空间”和“关爱座椅”,并引进了南昌市鑫阳光社会组织的专业手语老师入院服务,为进一步开设手语门诊奠定了基础。
手语门诊成立后,医院面向全社会招募爱心人士及爱心组织,来做手语志愿者,医院志愿者协会按照《南昌大学二附院志愿者章程》对志愿者进行管理,为门诊志愿服务4小时以上的手语志愿者提供工作餐和休息地点。在培训方面,目前江西全省能够翻译医学手语的专业老师数量不超过10位,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南昌大学二附院邀请专业的手语老师为普通志愿者培训基础的手语对话知识,让志愿者能够简单地与聋人沟通服务,涉及患者看病时的专业手语则都由专业的手语老师进行翻译。
手语门诊手语翻译杨铭芝对记者说,手语门诊开诊的第一天就接待了8名患者。
除手语门诊外,医院还对聋人订制了以下服务:每周五开放助聋门诊,为听障患者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提供手语志愿者助医服务,听障患者免挂号费;提供听障患者应急住院助医支持;开通听障患者线上预约服务;为听障患者提供医学健康科普知识;等等。
罗菁表示,南昌大学二附院的手语门诊名为“无声有爱”,彰显了医院“崇德佑民”的院训,以“医务社工+志愿服务”推动医学人文关怀,打造了医院公益品牌。下一步,医院还将开展关爱母婴的“喂爱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