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合理用药、处方点评等管理举措强化的同时,“西医开中成药”应该以一定量的“西学中”为前提。
西医师开中成药是否应设门槛?这一问题率先刮起两会医卫领域舆论场的旋风。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的提案《关于加强西医师使用中成药的培训、考核与管理》在行业内引发热议。
3月4日,某医疗领域自媒体转发这一消息并评论,“在如今医保控费、合理用药的大背景下,张洪春委员今年的提案显然十分应景,且接地气。”
就接地气这一点,这条提案无疑是做到了。
80%以上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医师处方使用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琴在两会提案中如是阐述,与此同时,她表示,尽管《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但是,《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师执业范围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各省区市在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制定了各自的方案,许多省份限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就业范围,造成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不能在综合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执业。
加强西医师使用中成药的培训、考核与管理毋庸置疑。
在山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注册类别”为“中医师”的医生参与外科手术就有严格的禁令,“卫生部门会定期检查,发现后予以处罚。”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副院长郭晋斌向记者介绍,“‘中医师’开具MR核磁检查单很多时候也被主管部门认定为不合理。”
症结出在执业医师的“注册类别”之上,我国现行医师类别主要分为临床医师(即“西医师”)、中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根据徐凤芹委员在提案中的表述以及采访多位医院管理者所得,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主要参照中医师在进行管理。
“在‘注册’类别上可不可以并轨,而不排他。”郭晋斌表示,从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的医学生,均接受过现代医学教育,掌握了基本、全面的现代医学知识,经过规范化培训、数年的临床工作,他可以通过临床医师的考试与认定,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同时注册为中医师和临床医师?
在中国医师协会举办的“声音·责任:2019年两会一节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徐凤芹就介绍了自己在中医院校的同学,毕业后到美国考取了执业医师证,后独立执业在美国开了一家诊所,同时提供传统的中医疗法,很快成为区域内最受欢迎的诊所之一。
在国内,显然中医师开展业务为现实规制所限,“拳脚”不得施展。回归主题,西医师开中成药的现状,除了上述80%的数据之外,还有哪些活生生的事实呢?
事实是,西医师开具中成药的确未设门槛。广东省某三级综合性中医院一位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告诉记者,由于院内对各病种都设定有规范化的诊疗路径、用药环节,适宜中成药的品类也被做了清楚的界定,西医师开具中成药是安全、规范的。
诊疗规范明确用药品类之外,药学部门审方系统也会第二次把关,北京市某三甲肿瘤医院内科医生就向媒体介绍,“医院每个季度会公布西医医生开中成药的前三位名单,连续两次者停职送外地学习。西部地区一家三甲医院也有相似的内部规定:医院用药排行榜中,总是排在前列的医生会被暂时取消处方权,到药剂科学习用药知识。”
中成药处方之所以成为重点管控对象,据一家媒体的报道,“中成药利润很高,并且与医生灰色收入高度相关。”
在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医生,不当自己是辅助角色;在中医院的西医医生,不当自己是弱势群体,少数≠弱势。
因为合时宜,因为接地气,此次张洪春委员的提案引起的反响是绝对正面的。
媒体采访多位西医,他们表示,没有理由反对该提案;而张洪春的中医同行则表示,“西学中”的提案应该大范围转发。
具有中医药学背景的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对此提案深表赞同,他还向记者介绍,在我国近现代医学发展路上,载入史册的不少“大家”就是“西学中”的典范,如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等。
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大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也是医院“西学中”优秀的专家之一。张敏州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的临床医生,1997年从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调入广东省中医院。
“首先,在广东出生、长大,我本人对中医不排斥。”张敏州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省中医院软硬件远不及当前,“跟一家县医院差不多,因为患者有介入手术的需求我被请来会诊,但渐渐我意识到中西医结合将开辟心血管治疗的宽阔大道。”
“支架—心脏—人”,张敏州表示,西医按器官分科且日渐细化,在循证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精准;中医尽管偏重经验积累,但具备更好的全局观与主动治疗的意识。
正式调入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陈可冀院士为师开始“西学中”之路。2000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药物搭桥”的理念,通过中医药活血化瘀,让心脏周围小血管再生发挥“桥梁”作用。
2003年,陈可冀主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让张敏州更加坚定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之后,他带领团队成立全国中医医院首个综合ICU,最早成立胸痛中心并率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研发院内制剂通冠胶囊临床疗效显著。他率先提出心肌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救治模式,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主持发布国内首部行业标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8年,张敏州教授主持的中医药研究项目获得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一位“中西医合璧”取得卓越成果的“大医生”,张敏州劝诫青年医生注重临床实践,在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医生,不当自己是辅助角色;在中医院的西医医生,不当自己是弱势群体,少数≠弱势,“要相信中西医优势并存的医疗团队是更优秀的团队,更利于个人的成长!”
广东省中医院目前在职西医类别医师160人,全部参加了“西学中”培训。翟理祥介绍,医院从1995年开始举办“西学中”班,采取半脱产学习的方式,着力培养西医类别人员运用中医理念和适宜技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医院“西学中”培训考核,注重平时考评和课程考核相结合,总评成绩达不到60分为不合格,不合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成绩70分以上才算合格,总评成绩按照60分计,并注明“补考”。所有课程考试合格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翟理祥和张敏州分别具备中医与西医的专业教育背景,但他们同时向记者强调中医与西医应该“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医师和西医师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西医和中医。他们还表示,实践出真知,中医应该从西医角度找切入点,探寻原创疗法与循证方法;中西医各取所长,包容进步才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