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志
摘 要:在教蒲松龄的《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汲取精神营养、写作营养,采用了将《狼》与小学课文《景阳冈》、高中课文《林冲风雪山神庙》放在一起的比较法教学。
关键词:比较法;屠夫与武松、林冲;角色比较;写法探究;课外拓展
所谓比较法就是将有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的方法。学生在对比的思考与讨论中,可以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狼》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采用了与小学语文《景阳冈》相衔接,同时向高中课文《林冲风雪山神庙》拓展的比较法教学。
一、角色比较
《狼》是蒲松龄所写的《狼三则》中的一篇。《狼》是文言文,言简意赅。在《狼》中,作者叙述了一位无名屠夫遇狼、惧狼、杀狼的全过程。屠夫身临险境时急中生智、果断出手,斩杀了两只狼,成功脱险。
《景阳冈》是中国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景阳冈》是白话文,它详细叙述了水浒好汉武松在景阳冈为民除害、打死老虎的全过程,塑造了武艺高强、胆识过人的武松的英雄形象。两篇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都十分成功,但武松与屠夫却是两个类型的人物,虽有相同点但更多的却是不同的地方。为此,我设计了表格,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完成了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感悟到文章在选材和谋篇上必须为主题服务。
二、写法探究
两篇小说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是成功的范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提高,我将本班学生分成《狼》组与《景阳冈》组,进行探究归纳。
《狼》组:屠夫的生意并不怎么好,傍晚才将肉卖完。屠夫很节俭,收拾了骨头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就在屠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有两只狼盯上了他。两只狼靠着狡诈,和屠夫玩起了心理战。一开始,屠夫步步退让,两只狼步步紧逼。
中间,屠夫“驰担持刀”,狼又玩起了麻痹对方的持久战。妄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前后夹击屠夫。可最后屠夫用人的智慧果断出手杀狼,而狼终究没有放手一搏便一命呜呼!这篇小说成功地使用了心理描写,将屠夫与狼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详略得当,比如两只狼是大是小,是强壮还是羸弱,因为不是重点而一字不提。
《景阳冈》组:善于造势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點。先写猛虎伤人,猎户捕杀未果,所以官府行文要求行人需在特定时候结伴而行。就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武松闪亮登场。因此武松打虎便显得十分必要且带有为民除害的英雄性质。其次,作者对打虎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动作描写。老虎挟风而来,扑、掀、剪,招招致命,武松跳、躲、闪,避其锋芒,真是次次揪心,步步惊险。当然也正是在这场激烈的搏斗中作者完成了对打虎英雄武松的塑造。
三、课外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我又让学生阅读了已经被选入高中课本的《林冲风雪山神庙》,让大家尝试着将三篇文章进行比较。
《景阳冈》告诉我们狭路相逢勇者胜。做人就要有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像武松一样“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当然,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想成功做一件大事,关键是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有备而来。不然在各种“老虎”面前除了退缩别无选择。若一意孤行,哪是打虎,只能喂虎,反送了卿卿性命。
《狼》中的屠夫讲究斗争策略。当敌人强大到用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时便用智慧,“遇强智取,遇弱活擒。”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需要靠蛮力的,要用智慧,选择时机。要相信正义战胜邪恶,要相信邪恶势力表面很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只要我们沉着冷静,运用智慧的武器敢于出手,就一定能战胜它们。
语文课代表在大家的讨论基础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说:屠夫其实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摆脱狼的纠缠。开始时“投以骨”,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狼就此停止追赶,起码也可以缓冲一下。不料狼很狡猾,以“前狼止,而后狼又至”,轻易化解了屠夫的金蝉脱壳之计。骨头扔完了,而尾巴并没有甩掉,屠夫再无和狼缓冲之物。生存的本能让屠夫作困兽斗,这才演绎出屠夫杀狼的精彩片段。可见屠夫的英雄本色是逼出来的,很有点林冲逼上梁山的味道。在《林冲风雪山神庙》中,陆虞侯和高俅就像两只狼,正是他们一路紧逼,使林冲时刻感到有性命之忧。野猪林虎口获救、草料场侥幸逃生,步步惊险,如履薄冰,林冲原计划服刑期满和妻子团聚的美梦彻底破灭、心中的远大前程成为泡影。终于放手一搏,杀死陆虞侯,反上梁山成就一世英名。由此看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有深刻道理的,所以从另外的角度,我们要感谢生活的磨难。孟子曰:“天欲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冯先飞.从隐忍走向反抗的英雄:林冲形象赏析[J].中学语文,2013(15):51-52.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