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摘 要:首先以苏轼组诗为例,以求同方法剖析古诗文中超旷闲逸之境;其次以苏词为例分析其思想的积淀及转变,与其作品中表现出来超旷闲逸的关系;再次结合“乌台诗案”“三贬之地”阐释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进一步论证苏轼超旷闲逸的文风与其思想的变化和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古诗文;超旷闲逸;思想契合
名句填空中有这样一道题: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的壮志是哪几句?大部分学生答出“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笔者肯定之后,接着问“太守”是谁?结果众说纷纭。“太守”一词在古诗文中并不陌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样超旷闲逸的“太守”,其实就是作者自己。
在古诗文中常有一种气贯长虹的力量,那就是超然达观之气,它是作者自身树立在诗文中的一面旗帜,更是作者思想的标识。
以苏轼的《纵笔三首》为例: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第一首以“一笑”自嘲自己的衰老,虽然风吹白须,鬓如霜,但诗人还以酒后脸红之语赢得轻松愉快之感;第二首描写诗人虽遭遇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和抑郁不平之气,但依然把不如意隐藏起来,把夕阳中数过路人的寂寞留给自己,让父老看到一个虽遭遇贬谪却达观超然的自己;第三首写诗人虽有半个月处境“萧条”,但依然率真而乐观的等待邻人会用祭品相赠。不仅写出苏轼与儋州百姓的深厚感情,也讓读者体会到诗人的超旷闲逸的心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超旷闲逸更是显著。诗人渴望奔赴前线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把“天狼星”当作敌人的象征,瞄准方向,用力射去。这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与诗人出猎时的壮观的声势融为一体,几乎全城的百姓都跟随苏轼出动,而苏轼在为之感动的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百姓的情意,学习孙权,亲自射杀猛虎。诗人的为国立功思想,在超旷闲逸中得以铺垫和积淀,直至合一。
作者的思想往往与其经历有关。苏轼的一生,经历三个被贬之地:黄州、惠州和儋州。“乌台诗案”是他思想转变的发轫之处,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湖州谢表》被新党诬以“愚弄朝堂,妄自尊大”“指斥乘舆”。苏轼视事三个月,就因此被御史台(乌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在这个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人生理想第一次遭受重创,这个巨大的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因王安石的求情,苏轼得到从轻发落,于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卑微,苏轼曾一度失意绝望,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苏轼虽然政治上失意,但我们很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的不得意,更多的时候品味到的是他的超然和达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在优美的文辞中,洋溢着一种超然和旷达。
再次卷入政治漩涡中,苏轼对官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重新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再次遭受诬告和陷害。绍圣元年,苏轼被贬为惠州宁远军副节度使。虽然千里迢迢,备受辛苦,但他兴修水利,筑建堤岸,与岭南百姓结下深厚情谊,这让他获得更多精神层面的慰藉,正因如此,当他身处困境时反而会更加乐观面对。一个超然旷达的文人,大都有一个屡遭挫折的经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出了他的释然,在江水中洗涤掉政治上的不如意,在诗词中寄予他的人生理想。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兴办学堂,力树学风,把政治上的失意和落魄化为造福人民的动力,这种视角的转变,减轻了他政治上遭受挫折的痛苦,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纵笔三首》就是苏轼即写于此时期,“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乌角巾”是隐士装束,如果他没有看淡荣辱,就不会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隐士。“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如果他易为困境所困,就不会如此乐观,这恰恰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留下的超然旷达的足迹。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一再受挫,而他也收获了更多的风土人
情。他的超旷闲逸就是他对尔虞我诈官场的蔑视,更是对他的文化和造福于人民的影响力的自信和满足。经历几番政治风雨,在荣辱与得失之间,苏轼处变不惊,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他的超旷闲逸。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