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峰
长期以来,高中教学往往把高考升学率作为第一要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升学教育已经影响了学校教育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层次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硬性指标
自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素质”的概念以来,我国就开始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其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
高中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应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从素质教育的载体。
首先,学校要创造一种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如建设校园文化墙,在校园的围墙上用书法书写传统文化内容:孔子、孟子、庄子等文化名人的名言名句,《弟子规》《千字文》等;也可以在体育场的围栏上,悬挂各种体育运动的标志牌,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通过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旗下的讲话等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扫烈士墓,参观抗日救亡纪念馆,举行宪法知识竞赛,举办法制报告会,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及知法守礼的意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需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效课堂建设已经达成教育的共识,只有向课堂要质量,才是给师生减负的最根本落脚点,也是内强素质,还是改变“应试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各学校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有效的课堂模式。但是最为有效的依然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前提条件是让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活跃的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要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文本思考,个性化解读文本,或者用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对课文等文本进行再创作,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吧课文改编成剧本,在课堂演出;可以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赛。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在电子教室用平板等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网上查阅资料,现场分享学习成果;或者在线联系名校名师,在线答疑;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图书馆下建立学生专用阅览室,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的才干。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考改革的必要条件
高考改革自2014年在浙江试点以来,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展开。新一轮高考改革围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核心目标,从融通、综合、过程、选择四个层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发展的空间。
新高考对于学生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标要求中,每学期都有课时要求,既有实施意见和办法,又有考核详细的考核标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各界各类的创新大赛,有时候,创新只是思维的转变。同时,学校可组织入学军训、郊外远足、工厂参观、社区活动、送爱心演出等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又能有效实施社区服务和社会综合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死知识变成活理论,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思想成熟、阅历丰富,知行合一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要素
目前,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学生终生发展。
终生发展的前提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教育阶段,最好的平台就是社团。在这里,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参与、配合等能力,为今后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一展身手打下基础。
比如,文学社团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知识,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历史社团是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新渠道,也是运用历史知识总结规律,预测社会发展动向的新舞台;国学社团是展示传统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彰显民族魅力的新天地;书法社团是学生提高审美层次、改善书写、弘扬书法魅力的有效平台。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知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汇集、融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合乎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天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要,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毕竟文化是一个校园的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就是高考工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考的改革,必将走向没落。只有建设好校园文化,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責,才能培养出“知行”并重,“五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