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明
摘 要:语文教学永远不能动摇的根本是寓德育于文教而要真正落实读书立人、立德树人、教育之本。那么,教师应做到:品文入情,润物无声;披文品人,相辅而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儒雅风流,大教不言。
关键词:语文;德育;根本
回顾三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坛,可谓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成绩喜人,然而积累的问题也不少,要之:或狂飙突进,追风逐影,唯模式是从,削足适履,华而不实;或固守传统一隅,仍搞填鸭式,一味满堂灌;或急功近利,“唯本”“唯考”“唯法”是尊,照本宣科;或高考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顿兵坚城之下”,旷日持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罗列,形式殊异,有一点却是不约而同的:扭曲了智育,消解了德育,缺失了美育。语文课堂圉于功利,崇尚虚浮,乐于追风,从而因失去源头活水,而归于沉寂甚至绝望;因缺乏仁爱与美德的滋润,而失去生命的绿意,沦为教育智慧最原始的不毛之地。
蓦然回首,我头脑中时常会浮现出西西弗斯的身影:推一块巨石上山,眼看石头到达山顶,却又滚了下来,只好重新再推。如此往复,年复一年,命中注定,终身苦役。语文教师苦哉劳矣,寒来暑往,日夜不息,论其成果,除了可怜的一点分数之外,而不幸归零。这是语文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尤可哀痛!所幸我们没有受上帝的惩罚,我们有穷则思变的智慧与机遇。
我要疾呼:立德树人,教育之本。它是永远也不能动摇的命脉所在,它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深根固本,方可期枝繁叶茂;舍本逐末,贻害无穷。
鲁迅先生曾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事,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洞达世界,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又“弗失固有之血脉”,其间蕴含的高超智慧,于当今的语文教坛,仍具有启迪指导意义。文以载道,师者传道,读书明道,教化立人,是我国的固有传统,几千年来,深入人心,可称得上“固有之血脉”。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他所谓的语言传承,似即文化传承。事实上,通过文化传承,教学生成为人,是现代教育的闪光与灵魂,是得到最广泛认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准则。看来,它也“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寓德育于文教,既遵循我国的固有传统,又顺应世界之潮流,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积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孜孜以文道结合,其间点滴积累略陈如次。庶几为语文教改勉尽绵薄。
一、披文入情,以情动人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产物。李煜的诗是血写的文字,故而惊心动魄;杜甫的作品,看不到刀痕墨痕,唯余血痕泪痕,因而催人泪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德育,必须遵循情感律的要求,靠作品本身的情感魅力和教师的激情感染,自然浸润,潜移默化,让学生真正进入文学的殿堂,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在一淚洗面的移情体验中,实现灵魂的净化与超越。任何德育如无形象与情感作基础,靠空洞的说教,都将是徒劳而令人生厌的。如我教《荆轲刺秦王》时,先视频播放歌曲《易水歌》,并以陶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作为解说词。学生在这种情感震荡中,为英雄们的智慧和顽强意志而感到骄傲,并自然形成仰望崇高,摒弃凡庸的积极价值观。
二、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对孔子的赞美,发自肺腑,景仰之意流于翰墨。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一般的读者惯常的阅读体验。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孔子的宽仁博爱,庄子的宇宙胸怀,屈原的忠贞坚韧,杜甫的悲天悯人……读其诗文,品其为人,从而穿越时空,与高尚的心灵对话,高山仰止的钦敬与温情,不仅增加精神的厚度与含量,更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三、反复诵读,切己体察
虚心涵咏,美文美读。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发现美,创造美,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碧血丹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无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憾恨无奈……只有在充分的诵读中,实现读者与作者高度的精神契合,才能有心有灵犀的顿悟与超越,这种精神的陶冶即是真善美的教育,它胜过空洞说教的一切万语千言。
解读作品,离不开体悟生活。我们不仅须置作品于特定的背景下解读,更要找到沟通作者—作品—读者的桥梁,挖掘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普遍的精神内涵,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学生特定的经历体验,建立超级链接。感受富有情趣的生活课堂,了解充满惊奇的生活万象,从而洞悉人生,提升道德境界。
四、提升修养,大教不言
老子云:“圣人行不言之教。”斯言信矣!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心心相印,耳濡目染,无声地实现人格的完善,才是德育的至境。而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儒雅风度,榜样作用更不容小视。如此看来,一位好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情商,深厚的素养,富有人格魅力,而教师性格坚毅,积极乐观,作风严谨等品质,无疑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鲁迅、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金岳霖等先辈们,让学生终身铭记,温情仰望,我辈能不景慕高风,冀效万一?
我们不能忘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仅仅做考试的指导者,是不可原谅的倒退。
参考文献:
刘畅.文以载道教以传道[J].天津教育,1994(10):27-2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