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峰
摘 要:高三学生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等待的就是高考能金榜题名。高考承载了众多家庭的期望与幸福,事关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较重,有的学生会出现消极、抑郁、暴躁、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作为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责无旁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要对症下药,首先明确何为心理压力,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学生减压。基于此,提供了一些减压的方法和建议,希望对广大高三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压力;高考;减压方法
一、什么是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顾名思义是心理不能承受之重。“压力”在心理学上的概念最早是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 Sely)博士提出来的,他被业界尊称成为“压力之父”。压力也是一种应激反应,是人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所产生的变化,人面对已经发生或还没有发生的真实的或者虚幻的事情,心理所做出的一种特殊的反应被称为心理压力。
二、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塑造有格外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积极乐观,性格平和,孩子往往也会遇事不惊,彬彬有礼,面对困难和压力能够积极调解。如果家长性格火暴或者处事消极,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则会表现出慌张、惊恐、玩世不恭的态度。除了家长的性格特点能够影响孩子之外,面对学习时,家长的态度也是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关键。
2.学校因素
高三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环境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的性格可塑性極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校风、校纪、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这其中校风和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良好的学风能让师生之间和谐相处、相互鼓励,这样才更有利于高三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生活当中种种消极的思想和情感,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电子产品和现代化社交平台的出现。除了给大家带来了便利的学习生活之外,同时也使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影响着青少年,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防患于未然是班主任的必要工作之一。
4.个人因素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思想、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心理压力时所采取的措施和调节方法也不相同。青春期是使个体社会性的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机。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落后的状态,这种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他们在异性交往方面处于朦胧懵懂,甚至憧憬的状态。面对高三繁重的课业和学习压力,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常常会出现早恋的情况,这也是一种不正当的减压方法。这种方式往往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利。
三、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1.沟通法
这里的沟通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包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沟通与倾诉是疏导压力最好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也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必要措施。学生的倾诉更是一种减压的方法。班主任可以让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这次谈话。让学生有一种幸福感和依靠感。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鼓励法
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学习方法,既能够减轻竞争感,也有利于共同进步。相互鼓励能够缓解学生狭隘的思想,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健康情绪。分组学习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一句鼓励的话也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培养了他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良品格。
3.师生结对法
高中三年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喜爱和崇拜的老师,我们抓住这一现象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然后让师生结对,教师可以从生活和学习方面对自己结对的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任课老师的参与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同时也与搭档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4.运动减压法
运动不仅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还有利于个人的精神卫生,缓解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让人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和平的心态。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活动,有利于缓解内心的心理压力,使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来应对高考。
5.适度远离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的不科学,不正当的使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了负面的价值观和情绪,同时也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适度地、有限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学生学习之余放松的一种方式,但要注意把握尺度。临近高考,这样的情况之下,适当地远离电子产品,不仅能消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浅谈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措施:以一次高三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分析为例[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11):175-176.
[2]何海招.高三班主任调适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9):388.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