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雪英 曹玉华 徐乐华 曾丽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综合科, 广东 广州 510095)
腹部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治疗通常以手术为主。费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留置时间一般超过3个月,可为患者提高静脉给药的永久性通道[1],日常护理难度较大,潜在的风险较多[2]。风险护理管理是指通过系列护理措施,评估并识别可能及发生各种风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护理,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腹部外科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给予风险护理管理,以期为其导管堵塞及感染预防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53例腹部外科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腹部外科53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7.86±8.49)岁;BMI(23.78±3.24) kg/m2,平均植入总时长(91.62±9.48) d;肝癌21例,胰腺癌13例,结直肠癌1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7.75±8.52)岁;BMI(23.85±3.16) kg/m2,平均植入总时长(92.84±9.39) d;肝癌23例,胰腺癌14例,结直肠癌16例。纳入标准:(1)均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生存期>3个月;(2)年龄≥18岁;(3)留置时间>1个月;(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血液病者;(2)精神类疾病、急慢性感染及严重内科基础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5名资深护士(护龄>5年)担任组员,共同组成风险护理管理小组。统一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小组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具体实施方法:(1)健康教育:对患者统一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2)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对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塞及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并对患者置管风险进行评估,对导管评分高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3)导管护理:根据导管评分情况,采取系列导管护理措施;(4)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5)风险预警机制: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情况,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级,采取对应的预警措施,每隔3 d进行重新评估,建立预警机制;(6)感染控制: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卫生管理,及时进行感染控制与预防性治疗;(7)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监督并督促其做好日常生活管理,进行输液港自我护理和维护。
1.3评价指标 分别从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纠纷及风险意识等方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各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对两组患者导管堵塞及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采取我科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评分与满意度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3],按照4级法分别从躯体、角色、情绪、疼痛及社会五个维度,28个条目进行评分,其中躯体、角色、情绪及社会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越好,疼痛评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2.1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2.2导管堵塞、感染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导管堵塞9例,相关感染8例,护理满意39例;观察组导管堵塞1例,相关感染0例,护理满意51例;观察组导管堵塞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
2.3堵塞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堵塞和感染为因变量,将患者预防性抗凝、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及既往血栓或栓塞史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导管冲洗不彻底是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塞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塞及感染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
2.4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对照组躯体功(67.23±3.21)分,角色功能(47.57±3.12)分,情绪功能(57.39±3.12)分,疼痛功能(24.48±3.22)分,社会功能(47.15±3.09)分。观察组躯体功(74.86±3.43)分,角色功能(59.74±3.67)分,情绪功能(64.65±3.67)分,疼痛功能(20.12±3.35)分,社会功能(58.92±3.34)分。观察组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四项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风险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建立管理小组的形式,对护理风险进行感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预见性的干预措施[4]。本研究结果显示,风险护理管理后,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纠纷及风险意识等方面的护理质量明显比对照组提升,这是因为采取风险护理管理后,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疏导其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针对性的制定预防与干预策略,采取专业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发生堵管通常分两种:部分堵塞和完全堵塞,前者主要表现为血液回抽存在一定障碍感、滴速<50滴/min,推注不畅、输液泵出现偶尔报警情况,后者主要表现为无法推注、无法输液及输液泵处于报警状态[5-6]。腹部外科患者因手术、营养摄入等因素影响,其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很容易发生相关感染,随着导管在患者身上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输液港堵塞及相关感染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7]。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D-D是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管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上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堵管的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并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出现感染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若超过一周仍无明显改善,其对其进行拔管处理。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避免压力过高造成三向瓣膜的结构受损;在给药前合理安排好输液顺序;对于肠外营养支持患者,每次输注前使用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正压进行冲管,尤其是肠胃营养支持患者,每隔4 h进行一次冲管,且封管时采取正压封管;患者日常需避免提重物、游泳及大量剧烈性活动,避免导管打折及受外力撞击引起堵塞[8]。通过系列预防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导管堵塞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对照组改善。
综上,对采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腹部外科患者进行风险护理管理,可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延长输液港使用期限,有效预防其堵塞及相关感染,确保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