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姚彩霞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 725000)
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长,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后需进行化疗治疗,面对其毒副反应,患者身心均遭受严重打击[1]。适宜的护理方法可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传播知识。我院将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进行术后化疗恶性肿瘤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应用WHO标准化化疗方案治疗。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岁;首次手术治疗,无化疗、放疗治疗史;病情较稳定,预计生存期>6个月;患者初中或以上文化水平,神智、意识清晰,无精神疾患,能配合治疗;身体状况可耐受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用药禁忌证;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或抵抗治疗;严重的肝肾功能、心脑血管病;孕妇或哺乳期;交流障碍;出现神经破坏或神经压迫;脑转移;耐受性差,中断治疗患者;随访丢失或研究资料不全。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49.7±4.1)岁;TNM分期:Ⅲ期24例,Ⅳ12例;乳腺癌8例,肝癌7例,胃癌10例,结肠癌6例,宫颈癌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0.9±6.4)岁;TNM分期:Ⅲ期25例,Ⅳ11例;乳腺癌7例,肝癌8例,胃癌12例,结肠癌5例,宫颈癌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患者基础上给予目标性心理护理,具体方法:(1)抑郁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极易诱发抑郁情绪发生,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辅导,耐心、主动与患者交流,每天≥2 h,交流过程中应理解、关爱患者,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表达,增加患者治疗耐受力[2]。(2)悲观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对治疗结果信心下降,悲观、厌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述疾病知识、化疗治疗必要性、化疗时间及化疗流程,向患者举例治疗恢复良好患者,嘱患者与其进行交流,建立治疗信心。(3)目标性心理护理,对于患者不同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采用正确方法,保持鼓励眼神、微笑面容,让患者获得安全感[3]。尊重患者提出的合理意见,使患者在融洽氛围中以较为平和心态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嘱患者进食清淡、营养全面、易消化食物,适当锻炼以及户外活动,保证充足、良好睡眠,作息规律,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治疗耐受性[4]。(4)家属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理解家属心情,稳定其心理状态,告知家属家庭支持对患者的积影响,嘱其给予患者积极情感支持。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应用SCL-90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5],分数越高,心理状况越差。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进行评估,SAS评分≥41分、SDS评分≥51分,表明存在焦虑、抑郁现象。根据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通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关系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6]。对患者进行自拟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总分100分,100分为十分满意,80~100较满意,60~80一般满意,不足60分则为不满意。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完全依从,可完全严格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按时、规范用药和检查;一般依从,基本可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不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不能依从,抵抗治疗,不能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甚至中断治疗。
2.1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CL-90、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里状态评分比较分]
2.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完全依从20例,一般依从15例,不能依从1例,总依从率97.2%;对照组完全依从12例,一般依从16例,不能依从8例,总依从率77.7%。观察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4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十分满意20例,较满意16例,护理满意度100.0%;对照组十分满意12例,较满意17例,一般4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8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内需要进行化疗治疗,而大多化疗药物均有明显副反应,为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为了更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需要患者的配合,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恢复尤为重要[7]。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其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目标性心理护理,从患者角度出发,热情、真诚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奠定顺利治疗基础[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SCL-90、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SCL-90是目前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的心理疾病检查量表,本研究结果说明目标性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具有更为明显优势[9]。目标性心理护理给患者和家属均提供了全方位支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干预措施对患者和家属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增加护患沟通,维护其身心健康,使患者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无限关心和爱护,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10]。本研究中,治疗后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各指标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也是我们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突出情感支持以及心理疏导,尊重患者感受的结果。治疗后护理满意度及总依从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通过目标性心理护理,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有了正确认识,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同时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有效护理措施,无形中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