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梅(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永安 366000)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2019年将第一次进入中考,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考试评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了教学内容与原则,并由此形成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解决了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是中考的指挥棒。在《指导意见》中,六册教材的考核要求有134个,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论证、评价、探究等能力目标。面对如此多的考核内容,只有对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和活化,才能让学科知识入脑入心,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适应新教材的考核要求。
问题解决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基点,这个基点的培养,在总复习中往往是通过考核内容问题化来实现的。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根据《指导意见》考核内容的能力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的问题设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细化考点,让学生在复习中使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九上考点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指导意见》中是“理解”层次的要求。我们在这一考点的梳理中,根据“理解”层次的目标要求,围绕“取得成就→分析原因→归纳意义→得出结论”这一线索,从教材中整理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腾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有何重要意义”“中国腾飞证明了哪些道理”这四个基本问题。再如,七下考点3“培养批判精神”,在《指导意见》中是“综合”层次的要求。根据“综合”层次的目标要求,围绕“表现→作用→培养”这一思路,设计出“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有哪些积极作用”“我们应怎样培养批判精神”三个基本问题。又如,九下考点2“文化多样性”,在《指导意见》中是“应用”层次的要求。根据“影响作用→具体做法”的考点梳理线索,设计出“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哪些影响”“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两个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既突出关键知识点,又符合能力目标要求,凸显逻辑性。
每个考核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对学生三年的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可使《指导意见》中每一个考核要求的能力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考核内容问题化,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并建构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和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更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同一内容的知识在不同框题、不同年级不断出现,呈螺旋上升之势。这给教师在处理教材知识点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前引后联,将一个框题或一个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整合,通过交互式的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最终形成一个发散性的知识导图。
例如,复习八上第一单元考点3“网络是把双刃剑”,可设计以下导图,让考点知识一目了然。
再如复习九上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可用以下单元知识导图,把整个单元内容通过穿针引线,突出考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凸显主干性,达成整体的认知。
在复习课中,上图所包含的考点,教师可以在下列讲解中逐层展开说明: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中华一家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直面挑战,追求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共圆民族复兴梦中,我国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就要如愿,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正在努力实现,中国人自信地走在一条追求实现“两个阶段”目标的康庄大道上。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必能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圆梦路上,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考点知识导图化,用联系的观点架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导图形象、直观、有条理,方便学生记忆。这样既把握脉络,打通考点之间联系,克服了碎片化、枝节化的缺陷,又抓大放小,突出主干考点知识,克服了对考点过细处理、抓小丢大的问题,还促进知识的整合、迁移和活化,培养了学生思维,关注了学生情感,提升了教材文本的深度。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学生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
时政热点具有“新”“实”“活”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应将当前的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相关联,可在课前时政环节中点评重要时政新闻,亦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时政热点材料作为课程资源适机渗透,还可把时政热点作为练习题的载体,从而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是2019年中考时政热点材料之一,在复习中可链接的考点是多方面的,题型也是多样的。从港珠澳大桥收费标准召开的听证会,可联系的考点有九上第三课的“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从大桥取得540多项技术专利,40多项创新成果,被外媒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背景材料,可联系的考点有九上第二课的“创新的意义”以及“我国创新面临的问题”;从大桥建设者们早出晚归,顶风寒,冒酷暑,坚守梦想,通过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联系的考点有九上第五课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港珠澳大桥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联系的考点有九上第四单元的“维护祖国统一”和“共圆中国梦”;从“桥连港澳珠,天堑变通途”的背景材料中,可采用新闻点评的方式,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的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所彰显的中国精神进行归纳,还可针对背景材料的工匠精神,设置“对当代青少年有何要求”的设问等。一个时政热点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串联起来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考点去分析、解读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在做题中将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主线,也是新课程评价的载体,联系学生经历过的或应该经历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兴趣度高,乐于接受。例如,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普遍存在手机管理问题,可联系部分学生玩电子游戏成瘾的现状,让学生推测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哪些危害;还可针对不少家庭“收手机”成了亲子关系中易发冲突点的话题,设计出“当遇到父母‘收手机’时,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化解冲突”等问题。课堂教学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关联,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就在身边,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适应备考要求,又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年龄段亟待解决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时政生活关联化,将抽象的考点融于鲜活的生活素材中,通过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训练,既可以丰富和发展教材知识,指导学生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又能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既可以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与表达的能力,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知识的激活和内化,帮助学生顺利将知识转化为思维方式、能力和素养。
易混易错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指导意见》中的考点是抽象的,学生要精准记忆,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复习时对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区分,避免混淆不清,提高教学实效。
第一,要对同一类知识呈螺旋上升的考点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克服孤立割裂、死记硬背。如七上第二单元考点3“网上交友的利与弊”,在能力目标上是“理解”的要求,重点阐述网上交友的智慧,要谨慎结交网友。而八上第一单元考点3“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能力目标上是“评价”要求,重点分析网络的正面和负面作用,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两个考点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后者包含前者,在能力层面上呈螺旋上升,在考点解读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第二,要用表格对同一类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如八下第三单元可用表格对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构成、职权、要求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监察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的区分。第三,要对包含相同学科术语关键词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在九上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有两个“精髓”,学生容易混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再如在“制度”这一学科术语范畴上,如果让学生整理和比较六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制度”类内容,他们就会主动区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差异。在相同学科术语关键词的易混知识对比中,可有针对性地对六册教材包含的“主导”“主要”“决定”“根本”“基本”“ 核 心 ”“ 关 键 ”“ 最 ”“ 基 础 ”“ 原 则 ”“ 目 标 ”“ 目的”等学科术语的相关观点进行整理归类,以便更好地精准记忆。第四,要对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如在复习八下核心概念时,要把“人民与公民”“公民基本权利和公民基本义务”“自由和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等进行比较;复习九上第七课“中华一家亲”时,要把“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三项相近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了然于心。用易混易错知识表述作为迷惑项有效配置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内化,帮助准确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易混知识区别化,有利于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有利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答题灵感、提高教学质量。
上述“四化”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上“活”,而且要把知识上“实”,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才能让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才能真正立德树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