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华 蒋 浩(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安徽马鞍山 243000;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 2306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非常强调议题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与此相应,我们在思想政治试题命制中也需重视议题的作用,设计议题型试题,以更好地测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本文试就议题型试题的特征和分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老师们批评、探讨。
当前思想政治试题设计往往以情境为逻辑主线,试题设计的着力点难免会停留在情境的选择上,最终的情境也大都以静态展示为主。这就会导致考查的重点会落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在全面检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情境化试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议题型试题设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议题型试题的设计离不开情境化,但议题型试题不仅包含具体的学科知识内容,还需通过必要的活动设计,蕴含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体现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等。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议题型试题需具备三个目标追求,这也构成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使命。从学科视角看,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具体描述。一个学生能否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本学科的思维方式、思想立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思想政治议题型试题设计必须践行“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以“四层”为表述的高考考查内容,以“四翼”为表述的高考考查要求,回答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在试题议题化的设计与解答过程中统一起来,以实现素质教育对高考评价的要求。
议题型试题的设计以议题(本质是待解决的复杂问题)为内容组织逻辑主线。其主线设计的思路相对于情境化试题发生了变化。为了组织好学科考查内容,观察学生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议题的结构设计要同时关注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四个要素。议题通过情境、活动、任务展开,情境要暗含活动、任务,任务设计要包含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活动设计要为学科任务的完成提供可能,也要为学科素养的显现提供参照。情境、活动、任务三个方面同时推进,平行展开,统一构成整个议题。议题型试题的完整形态应该是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图中鱼尾为待解决的议题,鱼头为议题完成后的结论。整个鱼身为议题的线性展开过程,以活动为主体,情境和任务结伴而行。
图1 议题流程结构图
议题型试题强调议题为逻辑主线,但并不排斥高质量的情境设计。确定好相关议题后,能否设计出好的情境就成了关键,但情境要服从和服务于议题展开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情境更为广阔,信息材料的整理和应用也将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的质量。用于测评的特定活动议题在“线性流程、层级结构、策应关联”[1]三个维度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在特定的情境里以规定的活动实现指定的学科任务,完成对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测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四层、四翼”要求。
在情境化试题的设计下,试题考查的对象更多的是知识本身,解答内容多以陈述的方式表达,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印证知识的理解层级。以此为引导,知识获得成为学习的目的。议题型命题设计中,“知识不再是认知过程作用的对象,而是认知过程的基础,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工具、学生素养养成展示的载体”[2]。议题型试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展示问题解决能力的活动上。议题中的活动设计涉及“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对应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学科任务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项,学生学科素养层级在测试过程中逐步展现。
在日常的议题式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发生,知识在问题解决中活化和内化。这是一种向活动型学科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过程。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计也将从指向知识变为直面现实生活的议题探究。此时的问题指向与其说是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汇集起来的真实存在。我们所做的只是发现和筛选,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呈现出来而已。
一般情况下,设计议题型试题要考虑到议题的分析和解决两个过程。议题分析的过程,包括通过情境材料的阅读以及相关内容的检索,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确定待解决问题的内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在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立场,探讨可能的应对措施。这两个过程又可分解为三个任务:明确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怎么办)。据此,我们可将议题型试题分为描述型、分析型和决策型三个基本类别。下面结合新课标“评价案例:考试样题示例与说明”部分提供的试题示例进行说明。
首先,议题要明确指向的问题“是什么”,其中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对问题可讨论的必要性的确定(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其二,对问题所讨论的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在讨论什么内容)。在具体的命题实践中,议题需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由设计者确定。界定议题讨论的问题内容,就是学生描述议题问题的过程,属于“描述与分类”这一学科任务的考查内容。如新课标提供的样题1(表1的议题情境部分)就是一个典型的描述型议题设计。根据要考查的能力层级不同,这种类型的试题待解决的问题指向可以进行严格的界定,也可以开放地表达。
表1 描述型议题化试题示例
依据考试说明提供的“四维三度”能力目标体系界定,此类题型属于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学生通过分拆材料信息中的关键词,调用对应观点进行答题描述。在试题卷上可用如表1所示的画横线方法进行简略回答。
任何一个议题的讨论都存在两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要解答这两个为什么,学生需学会运用系列信息资料,调用学科知识、展开逻辑思维,进行系列化、序列化的问题探究。这一过程,学生至少要具备完成“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两大学科任务的能力。
高考试题以“四翼”为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尤其是“应用性、创新性”两个维度的考查,离不开决策型的议题设计。依照布卢姆分类学标准,这一类型的教学检测需要学生能够有调用分析、评价、创造三种认知过程的高级技能的能力。其主要形式是“用知识做什么”。下面结合新课标提供的样题3,并稍加改造(如表2所示),用以对分析型和决策型两类议题型试题的建构和解答进行阐释。
表2 “公地悲剧”的困境与政策应对(议题)
为了细化学科任务,样题将议题的探究部分分解为两个任务:①你认为导致“公地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镇政府对放养牛羊数量实行限制和监管的有效性?
完成第一个任务,实现了分析型试题的议题化改造,解决“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解答它,学生要学会设计分析原因的简单图例。我们可以借用如图2所示的分析原因型鱼骨图展开,从村民、草地、政府等三个角度调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此时,学生的学科思维必然要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必须要增强。
图2 分析型鱼骨图(鱼头向右)
严格意义上说,“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镇政府对放养牛羊数量实行限制和监管的有效性?”这个任务指向的依然是分析型议题。但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村民、草地、政府等三个不同角度思考,当他们的思维聚焦于政府这个主体如何应对上来时,决策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之后学生大概率能够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决策型鱼骨图。其间调用的知识可以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乃至文化生活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图3 决策型鱼骨图(鱼头向左)
我们在命题设计的时候,要“能够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3]。做到这些,开展议题型试题的研制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试题的议题化思路也契合新课标要求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