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上)

2019-05-10 08:44王国芳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2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议题新课标学科

王国芳(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 31001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用均来自于此)确立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实施的归宿处:根据所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再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议题,进而围绕议题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并配以相应的评价设计,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实施,达成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这一流程可图示如下:

现围绕这一流程,结合本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参与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试教试用工作的实践,谈谈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的认识。

一、核心素养到教学目标的转化

新课标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科核心素养还不等同于课程目标,更不是教学目标本身。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步:

1.确定核心素养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即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并不一定只培育一种学科核心素养,但也并非四种学科核心素养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精心选择、科学确定。

课堂教学所要培育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的是显性的,可以直接从教材中看出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等模块的内容,基本上都直接指向政治认同素养。对这类核心素养,在教学中重在有效落实,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是相对隐性的,从教学内容中直接看不出来,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让其逐渐显现。对这类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充分挖掘,能见人所未见,以真正上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

例如,赵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框时,就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这一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就显性的、直接的政治认同素养目标而言,这样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另外,从这一设计中我们还可以挖掘隐藏的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学生通过“调查”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就会凸显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则公共参与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就能得到有效培育。

2.明晰课程目标

确定了核心素养之后,需要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假如我们确定了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那么便要考虑,在具体的教学中到底是要培育学生对根本道路、制度和领导力量的认同,还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抑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是一个把核心素养细化为课程目标的过程,需要我们重视两点:

一是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以必修模块1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框为例,教材内容由“悲怆的历程”和“胜利的征程”两部分组成。教材中有一个“专家点评”栏目,从领导权、革命前途、所属世界革命范畴三个角度,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进行了点评,从中可以看出,本框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落脚点是对根本道路和制度、对领导力量的认同。也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把本节课真正上成政治课,而不是历史课。

二是研读新课标。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有具体的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这是我们明晰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仍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框为例,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是这样的“可列举基本事实,反映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优势”。该提示中的“列举”“反映”“分析”等,最终都是为了“证实”,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引导学生对根本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3.设计教学目标

接下来就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了。虽然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教材是全国统一的,但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便会各具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内容上,强调三维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并不是对原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其的发展和升级,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对三维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维度不但不是淡化,反而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框架上,强调四位一体。也即教学目标的设计,采用“情境条件+行为要求+必备知识+素养指向”的陈述框架。现摘录李老师在试教时为必修模块3《政治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原则”一框设计的教学目标:“①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道路,展现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②结合法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比较我国的法治建设与西方法治建设,明确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坚持的原则,在比较、判断与选择中培育科学精神。”以该目标陈述中的第1点为例,“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情境条件;“理解”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行为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则是必备知识;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道路,展现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则是明确的素养指向。这样的表述框架,有效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避免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空心化。

二、议题设置对教学活动的统领

新课标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的教学和评价建议,强调“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教学活动起着统领性作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转型,必须重视议题设置,认识议题地位、把握议题内涵、明确议题类型。

1.认识议题地位

从议题提出的背景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相对于“课程内容活动化”而言,老师们对“活动内容课程化”更为陌生。那种零碎的活动是肯定谈不上“课程化”的,真正“课程化”的活动设计一定是系列化、序列化的。因此,新课标强调“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使活动设计从碎片化走向系列化、序列化,这就需要有一个围绕的中心、有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而议题正承担了这样的使命,教学中的活动就是议题的逻辑展开。这是新课标强调议题式教学的宏观背景和深层原因。

从议题设置的目的看。新课标提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议题式教学是学为中心的教学,因为议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要以议题为统领,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从而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应该是新课标强调议题设置的重要目的。

从议题发挥的作用看。思想政治课程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但从教学内容看,传统的知识教学不等于素养培育;从教学方式看,单纯“讲授式”“告知式”的教学,也很难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议题,开展议题式教学正是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多维互动的有效平台,更是学生思维碰撞、思辨比较、感悟体验、内化生成、提升素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载体。说到底,真正的素养,一定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而议题正为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共议、互动之题。

议题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统领性作用,我们在设置议题的时候,应该对议题能否有效承担起这一统领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评估。

2.把握议题内涵

新课标并没有明确议题的内涵,这给一线教师造成了困惑,也给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实,我们仔细研读新课标,结合“教学与评价建议”中的四个案例,还是可以揣摩出议题的内在规定性从而把握其内涵的。

一是需“商议”的问题。以案例1的议题“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为例:该案例围绕这个议题,创设情境,设计了“校训确立的根据是什么”和“校训对学校教书育人产生了哪些影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校训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张三的理解是对的,李四的理解也是对的,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思考。现在让他们围绕这个议题开展学习,不但能取长补短,对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而且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倾听不同意见、学会比较分析、养成批判性思维、理性审视他人和自我,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素养。

二是有“争议”的问题。以案例2的议题“‘互联网+’时代的理性抉择”为例:该案例围绕这个议题,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就“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利弊”和“高中学生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三个问题展开辨析。互联网的利弊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有异。围绕这个争议性的话题开展学习,表达各自的观点,发现其中的差异,作出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发展。

三是待“评议”的问题。以案例3的议题“‘疏堵’措施的评析和建议”为例:该案例围绕这一议题,创设情境,提出“限行”和“扩容”两大措施,然后提出“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和“谈谈自己对该听证会的认识”两大任务。虽然议题中有评析和建议两层意思,但就该案例下的两个任务而言,主要还是针对评析的:任务一是对“限行”和“扩容”两大措施的评议;任务二则是对听证会本身的评议。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既要运用学科知识,又要对社会生活有所了解和透视,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得到提升。

四是可“建议”的问题。以案例4的议题“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状况”为例:该案例围绕这一议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家成功企业,从“了解企业如何运用成本和收益分析作出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等多个角度,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展开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所获得的结论可以作为建议提供给其他企业或有关部门。建议类议题的教学实施,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乡土资源、社会现实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等素养。

当然,作为议题,要“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我们设置议题,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议的可能性,即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议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二是议的价值性,即议题不仅要针对学科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要立足素养发展,体现价值引领。

3.明确议题类型

议题的类型是多样的。从内容看,有观点统领型和现实导向型之分;从性质看,有问题思辨型和实践探索型之分;从展开看,有横向拓展型和纵向深化型之分。

关于观点统领型议题和现实导向型议题。观点统领型议题,是指依托某一个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观点设置教学议题,进而创设教学情境和任务,统领教学活动的展开。新课标中提供的很多议题,如“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其背后就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自身优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等学科基本观点。而所谓现实导向型,则是指以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来设置议题,作为组织教学的导向。新课标提供的诸如“中国为什么能”“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文化创新靠什么”等议题,就属于这一类。

关于问题思辨型议题和实践探索型议题。问题思辨型议题,是指所设置的议题侧重于要求学生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角度,结合自己的所思所学所见展开讨论。新课标所提供的诸如“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探索型议题则侧重于从怎么办的角度来探索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对策。新课标中“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等议题,就属此类。

关于纵向深化型议题和横向拓展型议题。纵向深化型议题,是指由其所统领的教学情境及相应的学习活动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议题在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不断纵向推进。如张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4《哲学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框时,设置了“经典诗词中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议题,围绕议题创设了“走进诗词”“吟诵诗词”“品鉴诗词”“创作诗词”四个环节,让学生的学习随着议题的深化而不断深化,从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横向拓展型议题是指由其所统领的教学情境及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横向发展的,情境与情境、活动与活动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因为都紧紧围绕教学议题而又形成了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如杨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框时,设置了“美丽乡村:怎么看?怎么建?”这一议题,创设“新闻播报”“新闻解读”“民情直播”“你我共建”四幕情境,分设相应的学习任务。其中后三幕的情境内容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实际上都是“美丽乡村:怎么看?怎么建?”这一议题的逻辑展开。

综上所述,议题的设置并无固定的形式。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了统领教学活动、服务课程内容、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设置出理想的教学议题。

猜你喜欢
议题新课标学科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