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芹
摘要:《石点头》是明代后期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拟话本小说。卷十二“侯关县烈女歼仇”改编自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一“情贞类·申屠氏”。本文运用文献法,以董昌的命运轨迹为线索,将申屠希光的性格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出申屠希光性格的普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等特征。申屠希光身上体现了作者对明代妇女的同情,彰显了明代女性的反抗意识,深刻揭露了社会统治阶层的腐朽,和社会黑暗势力的猖獗。
关键词:申屠希光;性格特征;阶段;形成原因;意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64-05
引吾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是明中后期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大批话本小说涌现,这些作品受社会政治形势,以及文人思潮的变化的影响更加关注现实。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就是这些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作品。该书由冯梦龙作叙,全书共有十四卷。书名取于顽石点头之意,旨在规劝世人“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卷十二“侯关县烈女歼仇”改编自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一“情贞类·申屠氏”。主人翁申屠氏是个“十岁能属文,读书一过,辄能成颂”的才女。本论文主要分析的是“侯关县烈女歼仇”中申屠希光在几个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申屠希光不断蜕变的历程进行解析,分析影响其性格蜕变的原因,探究背后的意义。
一、申屠希光的身世
申屠希光,是明末拟话本小说《石点头》中一个温柔美丽、睿智刚毅的女性。生于宋朝靖康年间,幼年丧母。在父亲的影响下希光“自幼聪明伶俐,真正学富五车,才通二酉”。她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天生得柳叶眉,樱桃口,粉捏就两颊桃花,云结成半湾新月,缕金裙下,步步生莲,红罗袖中,丝丝带藕。”。希光的美是安静恬淡的,像诸多话本小说中才貌双全的女子一样心地善良温柔可人。特殊的家庭环境,美丽的外貌,能够状元及第的才学,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但是也正是因为太出色招致小人算计,和丈夫天人永隔,最终坟前自缢。
申屠希光的悲惨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物的构成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以董昌的命运轨迹为线索,大致可以将希光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二、申屠希光性格蜕变的三个阶段
(一)知书达礼、温良恭敬
第一阶段为董昌入狱前,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了申屠希光性格特征中的普遍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比较刻板,拟话本小说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种刻板化的写法主要出现在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等中。所以,与明代文学中众多知书达理的女子一样,申屠希光也是个“娇娇怯怯,香闺弱质,平日只会读书识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一派温柔娴静,温良恭敬的样子。
首先,关于希光的才学,作者予以了很高的评价“若是能应试文场……稳稳地一举登科,状元及第”。希光出嫁时曾作留别是一首,诗云“女伴门前望,风帆不可留。岸鸣湫叶雨,江醉蓼花秋。百岁身为累,孤云世共浮。泪随江水去,一夜到闽州。”诗词意境十分开阔。江雨秋花萧瑟凄凉,既有临别的惆怅,又有随江而去的洒脱。
其次,希光的温良恭敬则完全体现在他对家人的态度上。
出嫁当晚,特意嘱咐要去游学的父亲“他乡虽好,终不如故里,爹爹还宜早回。”希光对父亲是关心的,尽管出要出嫁了也依旧放心不下父亲。
对丈夫来说她是才貌双全操持家事的贤内助。希光当家后二人也是“有商有量”的,加之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二人更是恩爱,相敬如宾。
对婆婆徐氏而言希光就像是一团能任意揉捏的棉花,任他怎么撒泼耍赖都只是温柔的劝解。新婚次日夫妇拜见继母,徐氏故意称病不见,夫妇二人觉得不好打扰就回去了。自此徐氏心中对希光也有了成见“自次日逐寻事聒噪,捉鸡骂狗”。希光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媳妇,“又是知书达理的人,随他乱闹只是和颜悦色,好言劝解,不与他一般见识”。徐氏的好姐妹姚二妈来拜访时,她不顾礼数的,对姚二妈哭诉。说夫妇二人对她刻薄,又说她“孤孀寡妇”可怜至极,甚至“拍台拍凳,放声大哭”。希光“被惊得走将出来劝解,却也不知是何缘故,见姚二妈在旁,又急忙叙话”一番招待亲近随和。希光这样的举动就说明希光并没有苛待徐氏,反而很恭敬。
就在同一天,董昌正好回来,见家中“搅作一团,哭的哭,笑的笑”本来心中就有闷气,看见这副场面更觉不成体统。不好对着妻子和继母撒气,就骂了姚二妈一通打了他一巴掌,将来劝解的徐氏也推倒在地。“申屠娘子急向前扶起徐氏,劝解姚二妈出门,又劝解丈夫在徐氏面前陪个不是,方才得息了一场吵闹”。由此可见希光面对混乱的场面做事情有条有理、得体大方,照顾到了各方各面。尤其是劝解丈夫先向他“颇是厌恶”的继母徐氏认错,体现了希光对徐氏的孝心。对于孝子孝女的描写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孝尤其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最基本的品行。所以孝道题材是拟话本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中作者并未对希光进行细致的刻画,主要描写的还是董家母子的矛盾以及继母徐氏与姚二妈的来往。然后,很巧妙的将希光穿插在董家母子之间,扮演着一个普通的新婦形象。这一阶段提到希光的的地方也仅仅只有四处,通过观察她与这三人之间的相处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希光不计较、不埋怨、不生是非的个性。这时的希光表面上看显得有些边缘化,并未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然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希光具有温柔恭敬的性格,才招来婆婆越来越深的怨恨,也让姚二妈成功说服恶徒方六一。
(二)敏锐聪颖,冷静理智
第二阶段则是董昌入狱前后,展现了希光性格的复杂性。
这一阶段中作者刚开始主要写的依旧不是希光,而是董昌与方六一的来往。其实方六一的阴谋很简单,先是假装仰慕董昌的才学接近董昌,与董昌交好后找个时机勾结恶人陷害董昌。只要董昌一死他可借董昌好友之名接近希光,从而达到目的。这一阶段的希光带有第一阶段的那种温柔软弱的特性,但又具有敏锐和冷静的特质。在环环相扣的阴谋中逐渐展现了一个女人处理危机的智慧。
其一,希光的敏锐早在方六一刚刚接近董昌时就展现出来了。方六一化名方春,假借姚二妈的侄子的身份接近董昌。先是送拜帖,又是送厚礼,“自来读书人最好奉承”几番话语之下就让董昌对方六一的人品深信不疑。相比之下,希光知道这件事后却显得比董昌清醒得多。她认为“此事来的蹊跷,不可不察。”还冷静的对事情做出了分析,列出了两大疑点:一是“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且又素不识面,骤至厚礼。”很可疑;二是“日前姚二妈不过小言,又无深怨,此人即系两姨之子,也何消他来代为请罪。且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其可轻易受人之物。”一番话言语之间即考虑到了人情世故,又思索了邻里关系,还考虑到了董昌作为书生的骨气,可谓是心思敏捷。然而,董昌却觉得她是小题大做,不耐烦的说“我自理会得”。希光顺从地没有再作辩解,使得董昌放松了对方六一的警惕,最后中了圈套。
其二,董昌在狱中命悬一线时,希光的冷静与机智再次体现出来。得知董昌入狱“申屠娘子虽有智识,一时迅雷不及掩耳,也生不出计较。”但她很快就平复了心情变得理智起来。她意识到“这桩事没头没脑,若不得个真实缘由,也无处寻觅对头。”所以她“一面叫家人央挽亲族中人去查问,一面又教到狱中看观丈夫”。此时的希光所做的也只有向他人求助,自己仍旧顾及“体面”身为一个妇人“自己却又不好抛头露面”。可见她性格中的柔弱也仍旧存在着。
其三,到最后关头希光仍然保持着冷静,极力想办法解救丈夫。写信向表姐夫求助,可惜送信的人送到一半,害怕被董家牵连就没有将信送到。即便是从方六一口中得知董昌已经定罪后,希光仍然没有放弃。“思量着也顾不得什么体面,须亲自见丈夫一面,讨个真实原由。”可惜从未出过远门,不知道如何去泉州,终是临死也没有见到董昌一面,没能了解其中冤情。
以上可以看出,在方六一处心积虑谋划圈套的过程中,只出现了三次希光的影子。面对方六一的机关算尽,希光没有像董昌一样轻易相信。反而冷静地分析人性,敏锐的察觉出事情的与众不同,却又不做争辩。董昌入狱她尽管也无助彷徨过,但很快就恢复过来。一心想办法救出董昌,冷静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始至终没有落一滴泪。然而却因为顾及体面错失解救最佳机会。这时的申屠希光具有柔弱的一面,但性情中的敏锐和冷静也不可忽视。
(三)坚毅刚勇,麻木冷血
第三阶段以董昌死后为分割点,展现的是他性格特征的矛盾性。彻底蜕变的申屠希光身上产生了与最初截然相反的特质,从温柔贤惠转变成了坚毅刚勇。
希光的坚毅刚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
首先,是姚二妈的出现。姚二妈见董昌已经命丧黄泉,就来试探口风,劝解希光再嫁。希光听后“心中大怒”这是书中第一次直观的对希光的情感进行描写,可见这是触及了希光的底线。希光故意引着姚二妈说出了要娶继室的人,得知是方六一后当下心中大惊。以希光的聪明才智略一思索就已经猜到了事情的大概。不动声色的继续引姚二妈透露出更多信息。听姚二妈说“我家外甥想慕花容月貌多时了,若得娘子同衾共枕,心满意足”之后越发肯定,董昌是受方六一陷害。心道“我只叫你阖门受戮,方才申我官人这口恶气。”此时的希光心中已经有了杀意。
而婆婆徐氏贪图方六一的聘礼劝说希光出嫁,才引得希光果断做出了杀掉方六一的决定。希光假意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帮董昌修砌坟茔,安葬后过门;第二,房屋铺设整洁,只留女使二人看管房门;第三,远离家人老小……不许逼近上房。”这三个条件看似平常,实则一是为了告慰亡夫的在天之灵:二是为了她庭院人少一点好进行动作,只让女使看门自己好逃脱:三是为了刺杀时方便行事。只是谈话之间希光就已经做好了打算,没有丝毫的犹豫,选择了最危险也是最自毁清誉的方式来报仇。
其次,是与表姐的对话。表姐的多次劝说都没有能打消她要报仇的念头。希光说“我视杀此贼子如几上肉耳,不消虑得。”她的话中也无不透露着她坚定的决心。面对杀人报仇这种事丝毫不畏惧,很好的体现出了希光的刚毅勇敢。
最后是作者在小说中三次对希光眼泪的描写。
第一次在董昌的葬礼上。董昌的丧葬由希光“亲自设祭盛敛,却没有一滴眼泪”。她说道:“董郎如此黑冤,不知何时何日,方能报雪。”面对董昌的死希光本应是最伤心的,但是“没有一滴眼泪”就显得反常。正是这样的反常使得特征开始凸显,人物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而希光的言语间也表明了她要查明真相的决心,性情之坚毅可见一斑。
第二次是出嫁当天。“唯有申屠娘子并无一点眼泪,毅然上轿,略不回顾。”依然是不落泪。与第一次不同,在这一场景中,徐氏哭了,哭的是自己后半生将孤苦无依;表姐哭了,哭的是希光可能有去无回;希光的孩子也哭了,哭的是将与娘亲分别。而希光的不哭,在人群中再次变得突兀与不寻常。可以说这样的场景与易水送别之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条必死之路,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也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不同的是荆轲与秦舞阳都是男子,希光只是女子。
第三次是在希光杀死方六一之后。她带着方六一的头颅来到董昌坟前,摆下头颅“叫声:董郎啊董郎,亏你英灵辅助,报你深仇,从来不曾下泪,今日万事俱完,正好为君一哭”。没有矫揉造作的呻吟,没有絮絮叨叨的抱怨,而是潇洒痛快的“为君一哭”。这是故事中希光唯一一次落泪,“泪如泉涌,万木铮铮,众山环响”。情感的集中爆发为一整个事件做了了結,也说明了希光为什么在董昌死后就从未落泪。希光将所有的悲伤都深深地掩藏起来,变成为夫报仇的动力,直至大仇得报就自缢于坟前。这体也完美的展现了希光性格中的坚强刚毅。
而希光的麻木冷血,则展现在希光一口气屠杀方家五口人的时候。
嫁到了方家后,希光找准机会,一刀命中光方六一腹部,见他没有断气一刀插向心脏。姚二妈在熟睡时被连刺十一刀。方六一的儿子和两个女使均是一刀毙命。刺杀后希光也没有马上逃跑,冷静地想到自己“气力用尽……遂复身回房,……削了方六一首级,盛在囊中……秉烛而坐,静待人静方行”。光此时的情感已近乎麻木,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杀了人的罪恶感。这一连串异常冰冷的行动,让人觉得杀人的行为在申屠希光的身上显得十分自然。手起刀落之间全然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仇恨驱使着希光变成了一个麻木冰冷的杀人机器,哪怕在血泊之中静坐等待逃走之时内心也不见波澜。
三、影响申屠希光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因为知书识字,希光懂得很多道理。面对徐氏的无理打闹,希光“随他乱闹……不与他(徐氏)一般见识”。再者,希光心中有善念,她连杀五人,最终还是想“大仇已报,余人无罪,不可妄及”。还有,她天资聪颖,待人接物也都能够应付自如。然而希光勇敢坚毅的个性也并非突然产生的,从她出嫁时作诗“泪随江水去,一夜到闽州”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洒脱。还有出嫁时她特意将“平时尝尝把玩拂拭”的家传宝剑带在身边,可以发现希光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有才学的女子。无论她到底会不会武功,对于剑的喜爱暴露出她内心与众不同的一面。再者自从董昌入狱后,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放弃,这样的执着不断累积,摧残着她的理智,冷静的心性也在手起刀落之间变得麻木。
(二)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对希光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希光产生影响的家庭有两个一个是从小长大的家庭,一个是出嫁之后的家庭。
第一,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礼教观念稍微淡薄。申屠虔是个喜欢游历、性情洒脱的人。屡试不第就“寄情山水,做个散人”,对子女的教育也不会像平常读书人家那样严格。就连希光出嫁也是“并不要纳聘下礼,只教选定良辰吉時,竟来迎娶便了。”在父亲移默化的影响下,希光并没有成长为循规蹈矩、不懂诗书的传统女子。相反,她的情感、目光与心胸却没有被繁重的礼教束缚。所以她能临危不乱,敢为董昌报仇,手刃仇人。
第二,从小母爱的缺失,使得她对家庭十分的看中。家中父兄都是男子,身为家中唯一的女子,处理家中琐事很好的锻炼了希光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思考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活中母亲这一角色的缺失,会使希光对妻子或者说母亲这样的角色充满美好的幻想。这使得希光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后,朝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妻子形象靠近。在家庭破碎后,坚持要为董昌报仇。
第三,董昌的死给希光造成巨大的影响。完美和谐的夫妻生活的突然破碎对希光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一方面从精神上来说,希光失去了深爱的人,失去了生活中在身边关心她的唯一的亲人。这让从小家庭不完整的希光“日夜心痛”。另一方面从物质上来说,一个深闺妇人失去了生活的依仗。所以希光对姚二妈和方六一恨之入骨。悲痛和恨意让希光在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心中大怒”、“猛然一惊”,喷涌仇恨让希光变得越发刚勇。
(三)社会原因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是在各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所以人物性格的特征是时代特征的折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受到客观现实环境的制约,还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希光没能成功救出董昌一部分原因可以看作是时代的不允许。作者处于明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巨大改变。故事背景为宋朝靖康年间,战乱频发,盗匪猖獗。两个朝代虽然相隔甚远,但社会环境与政治状况却颇为相似。
其一,官府腐败,社会动乱,黑暗势力猖獗。明后期政治统治出现一片混乱,宦官专政,致使社会风气污浊不堪。故事中审问董昌的知县就是蔡京的人“又贪又酷,又昏,耳又是棉花做的”,被方六一一个杀人越货的匪徒收买。然后方六一买又通上下,让姚二妈做线人,扳倒天一伙为证人,一群匪徒顺理成章的将东昌谋害致死。希光想要在这样一个腐朽与黑暗社会中求得一线生机,只能放手一搏。
其二,启蒙思想萌芽。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世人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女子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作者笔下的希光才能从一个深闺女子变成刚毅果决的复仇者,并且能亲自手刃仇人。
(四)故事情节的安排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是促使希光后期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姚二妈来看徐氏时,董昌恰好在三人乱作一团时出现,与姚二妈发生口角。其二,姚二妈正想着如何报复董昌时方六一出现了。其三,希光在董昌被捕之后四处求救,巧合的是希光的父亲远游他乡,哥哥隐居海上。能够帮上忙的刘家姐夫也因没能收到希光的求救信,错过了帮助希光的时机。这一连串的巧合促成了一出悲剧,身处悲剧中间的希光是唯一的承受者,这让她不得不变得坚强。其四,方六一一边在董家塑造正人君子的形象,一边在背地里暗暗谋划,“正”、“邪”的转换具有极大的讽刺性。也致使希光知道方六一是幕后主使后更加的痛恨方六一,坚定了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四、申屠希光性格蜕变背后的意义
(一)揭露了黑暗腐败的社会统治
希光的悲剧主要是社会的黑暗腐败造成的。社会的种种黑暗,一般都要转变成家庭悲剧,而家庭悲剧一般的受害者、承担者都是女人。儒生秀才是构成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础群体,他们是统治阶层的预备力量。暴露盗匪恶霸勾结官府陷害秀才,比暴露他们残害一般百姓来的更深入更有力,也更能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希光性格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离不开社会统治的影响。原本夫妇和谐的生活被姚二妈打乱,方六一步步为营的算计即便希光一再小心也难以逃脱,官府的昏庸直接断送了一家人圆满的生活,逼迫希光不得不做出改变。
(二)体现出封建女性的反抗意识
本卷主角是申屠希光,但作者在前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希光周围的人。无论是姚二妈与徐氏,还是方六一与董昌或是姚二妈与方六一。表面上作者只是在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实际上为的是在后期加大希光反抗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中更多的是来自于婆婆徐氏的压迫。徐氏与董昌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在讲究血缘宗族的封建社会,徐氏于董昌夫妻二人来说可以算是外人。徐氏自身没有家中的经济权,与继子也是貌合神离,但始终是长辈。这样一来,在家庭地位的排列中希光仍旧处于弱势,而徐氏能拿捏的也只有希光。
在第二阶段中希光受到的是来现实社会的压迫。恶人方六一、狡猾的姚二妈,昏庸的知县,猖獗的匪徒扳倒天一伙只手遮天,冤死董昌。在希光不明真相,又拼命寻求真相的这一过程,极大增加了希光最终觉醒反抗意识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