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解读佛教的中国化

2019-05-09 00:52唐隆君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佛教

唐隆君

摘要:《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芮沃寿研究中国佛教的代表作,该书思路清晰、精简明朗,以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背景下出发,深刻分析佛教起伏跌宕的演变历史及其背后成因,为当代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其中国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芮沃寿;中国历史;佛教;中国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17-02

一、芮沃寿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芮沃寿(1913-1976)作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芮沃寿主要研究的领域为中国佛教史、中国儒家思想史、隋唐史。二战前,芮沃寿将研究领域主要放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探索历史上印度和中国两个古老文明碰撞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及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和由此引发的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变迁,目前学界也有专门对其中国学的研究成果。芮沃寿在佛教和儒家思想方面的著作,在该研究领域内基本都属于开创性的作品,对美国中国学发展和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芮沃寿个人比较推崇百乐日(Etienne Balazes)的《中世纪中国社会与经济研究》和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中国五至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这也造就了他佛教研究当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特色。作为北美学界研究中国佛教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其代表作就是《中国历史中的佛教》。该书作于1959年,以他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六次演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整部书言简意赅,深邃犀利,正所谓“匕首寸铁,刺人尤透”。他关注佛教在具体时空中与中华文明的互动,提出诸多重要的问题,如汉代统治秩序和思想制度为何瓦解、以及其分崩离析的社会局面如何为佛教进入中国做好准备,与中国传统价值背道而驰的佛教如何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本土思想如何有选择地挪用佛教等。这本书成为美国学术界研究佛教较早的作品之一,是佛教史研究的经典作品,对后来的学者进行佛教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碰撞与融合:佛教的中国化

探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方便叙述,作者尝试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并为每个时期命名。这六个时期也就是这本书的六个章节,分别是:汉代的思想和社会(公元前206一公元前220年)、准备时期(公元65-317年)、南北朝驯化时期(公元317-589年)、隋唐独立成长时期(公元589-900年)、五代至清末挪用期(公元900-1900年)、佛教在中国的遗产等六个部分。

在汉代的思想和社会及准备时期这两个章节,作者从史实出发,立足于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叙述汉王朝统治秩序破裂,探究作为官方统治意识的儒学思想制度逐渐崩溃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提出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为佛教植入铺上了希望的温床。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即使存在巨大鸿沟,但是当政治秩序崩溃,思想制度瓦解时,外来文化的个别价值会被采纳以弥补不足,其方式就是用“格义”的形式进行早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并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护法文(如《牟子理惑论》)。进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芮沃寿在本章节中对南北方佛教的发展分别加以分析论述。北方统治者起初因文化不自信而偏爱佛教,故北方佛教更近于政教合一的体制:南方统治者因弥补文化空缺而推崇佛教,总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北方都赢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与保护,佛教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起到了减少南北社会文化差异的作用,并为之后儒家思想主导的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最终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流派将佛教思想中国化推向巅峰。挪用期是指唐武宗灭佛后,此时佛教趋于衰微,新儒学的出现正是为回应时代危机而重塑的社会思潮,佛教虽为新儒学的产生提供部分哲学思考,但其因宗教本身的局限和弱点,其无法全面为世人提供创造良好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的能力,因而被追求社会进步的精英阶层抛弃。汤因比曾言,大乘佛教是一种在政治上无能的宗教,中国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全书的最后一章,芮沃寿介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重点分析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原因。他认为,佛学复兴是中国知识分子应对近代西方文明挑战的自觉行为。他引用列文森的结论,认为梁启超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国在大乘佛教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带着科学和理性光环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恢复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但是这种复兴效果甚微,佛教思想和术语的晦涩以及它的消极避世、对政治的漠不關心等原因,都使得大多数西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是激烈抨击。

芮沃寿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思路清晰地梳理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他敏锐地抓住了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核心因素,论述两个文明、三个教派的碰撞与融合,非常清晰地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讲述了佛教的发展与变迁。虽然芮沃寿并没有明确表达,他是在研究佛教的中国化,但他运用的视角、方法,引用的材料,对研究佛教的中国化具有很多借鉴意义。

三、芮沃寿佛教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当前学界关于佛教史的著述不计其数,而且各有侧重。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佛教文献为中心,详细的考证了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佛教文献资料非常丰富而翔实。该书分为两大部分、二十章,以专题章节为主,如佛教传入问题、《四十二章经》考辨问题等,重要僧人章节,如道安、鸠摩罗什、慧远、道生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事件等,主要专著,如南北朝释教专著等。许里和的《佛教征服中国》以历史为轴线,在分期上注重地域性的分类,像建康与东南佛教的三阶段,襄阳、江陵、庐山佛教等。许里和比较突出了政治与佛教的关系,将许多政治事件如“永嘉之乱”、“王庾集团”“桓谢集团专权”等作为佛教史的主要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士大夫佛教”(按作者本意,包括有教养的僧人等知识分子)也彰显出来。

汤用彤的佛教史可以说是一部纯粹的佛教史,历史上的主要佛教事件考证清晰,是侧重于文献学的佛教史,但是与佛教相关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没有突出表现出来。同为国外汉学家的许里和则开始将这类因素纳入佛教历史。相比于以上两者,芮沃寿的著述在历史关键点的论述方面更加简要、精准。芮沃寿的分期比较特殊,他的四个分期,准备、驯化、独立、挪用四个阶段是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互动的关系为主要依据划分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学家,芮沃寿具有应有的为学态度,他善于思考一个文明整体在时间中的变化,故采用历时性的写作方式对佛教传人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做了清晰明朗的梳理。在研究某一历史事物的时候,非常注重探索和分析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而不是简单粗略地描述历史事物即可,举例说明,芮沃寿在第一章非常详尽地描述了佛教传人之前汉代的统治秩序和思想背景,为后文描述佛教如何进入中国,以及怎样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仔细为后文做铺垫的论述方法,好似是作者正带领读者缓缓揭开一层层历史的面纱,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论述佛道论争及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他提出:“我们对于南方大众佛教的所知远远不如对于精英佛教的了解。”他不仅关注精英佛教,还重视民间佛教的发展演变,他讲到民间佛道的争斗主要表现在“超凡的神力与神通的竞赛”。引用谢和耐的《五到十世纪中国社会中佛教的经济问题》来论述佛教元素对民间乡村组织、风俗、寺产经济等的影响。引用人类学家葛兰言《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的观点论述汉代阴阳思想的源头,较为深刻的在传统的中国思想中去探究佛教的进入。而且,不同于一些佛教史学者对宋以后的佛教轻描淡写、草草了事,芮沃寿完整地叙述了宋以后的佛教历史。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国佛教的发展史是一部儒佛道三教冲突融合的关系史,一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不仅如此,芮沃寿以佛教作为切人点,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以点带面地向读者和盘托出中国思想史的变迁。他没有对重要的高僧(如玄奘等),以及历史事件(如会昌法难等)进行详细的论述,而是通过引人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为主来整体分析佛教在当时的状况,这映衬了该书的主题——历史中的佛教。

全书排列的六个章节,呈现了佛教在中国灵动活力的发展历史,论述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之间的交锋历程。这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同于一些西方学者,如赫尔德、黑格尔、诺斯罗普、魏复古等提倡的东方民族是永远静止的民族和欧洲中心论的立场。

四、结语

佛教传入中国开启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然而中国佛典篇幅浩瀚,中国历史记录丰富多样.将中国历史与佛教联系起来考察探究不是易事.然而巧妙地芮沃寿以佛教为主角.在全面考虑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围绕着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二教的关系.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佛教在中国起伏跌宕的发展史及其背后成因。不仅重视精英阶层的思想争论,还强调民间佛教、道教关系的论述,这一视角,至今仍是佛教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等待人们继续探索的历史和资料浩如烟海,用芮沃寿的话说.这本书是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进程所做的一个反思性的、试探性的、不完满的阐释。

猜你喜欢
中国化佛教
佛教艺术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佛教造像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