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

2019-05-09 01:01南雪洁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治疗体会临床特征心血管内科

南雪洁

【摘要】目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很容易受到病情的影响,采用胺碘酮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98-01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血流动力学就会发生变化,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加重,进而出现心力衰竭,大幅度提升了死亡概率。所以医护人员在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时,必须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生心律失常,要立刻为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本次选取100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常规治疗与胺碘酮治疗的效果,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提供一些参考价值,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8.15±5.63)岁;其中,10例患者为持续性心房纤颤,11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患者为阵发性心室纤颤,13例患者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7歲,平均年龄(47.26±5.02)岁;其中,10例患者为持续性心房纤颤,12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患者为阵发性心室纤颤,10例患者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临床特征: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悸、胸闷、胸痛、晕厥等症状,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加更加明显。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全面生命体征监护及常规检查,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脏彩超等。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医护人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律恢复正常,心电复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律得到有效控制,心电复查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或加重,心律没有改变或加速,心电复查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23例,占46%,有效26例,占52%,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中显效18例,占36%,有效20例,占40%,无效12例,占24%,总有效率为7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50例患者在治疗后1例出现轻度头晕现象,占2%,1例出现血压降低,占2%,1例出现呕吐,占2%,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50例患者在治疗后4例出现轻度头晕现象,占8%,3例出现血压降低,占6%,2例出现呕吐,占4%,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等,随着年龄的递增,患者的临床特征也就更严重。造成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涉及饮食、情绪控制、运动、药物等。在药物方面,类似于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长期使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心脏产生一定损害。在饮食方面,主要是由于烟酒的不恰当饮用,在烟草中会含有众多刺激植物神经的有害物质,而酒的大量饮用,会加大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长期使用,损害心脏,造成心律失常问题。运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健康锻炼,但是运动也需适当、科学,过量、不科学的运动会诱发心律失常,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不科学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造成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发生改变,影响心脏健康。在情绪控制方面,人们往往会因为不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从而导致心脏神经功能内部失衡,诱发心律失常。除了情绪调节失控,有些人在立位与卧位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大多是短暂的,且不易被感知。以上因素大多是由于主观方面因素引起的,还有部分心律失常的诱因也来自外部,如突然受到的惊吓,使得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引发血压升高与心律失常。衣服中合成纤维也是诱因之一,严重时发生室性早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机体自身对合成纤维的过敏,释放出的胺类物质导致心脏节律跳动不正常。

总之,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且老年患者以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针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杨,王春雷,刘林琼.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4)

[2] 徐桂安.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v.41;

猜你喜欢
治疗体会临床特征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肠道疾病10例体会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浅谈耳前瘘管的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