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电影《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2019-05-09 00:49王霞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喜福会解构

摘  要:电影《喜福会》讲述了早期移民美国的四个华人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人生际遇。本文以电影中母女两代人的不同命运为切入点,试图从两代女性面临的不同命运这一特殊视角分析电影中所涉及的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问题,以期读者能更加理性地对待东西方的不同文化,消除文化歧视,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与繁荣。

关键词:女性命运;东方主义;建构;解构

作者简介:王霞(1989.7-),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一、引言

1993年,知名导演王颖根据著名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当红小说《喜福会》改拍了同名电影《喜福会》,电影一经上映便取得了轰动效应。电影讲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在中国发生的悲惨遭遇以及其女儿们在美国遇到的一系列生存困境。电影中,移民母亲许安美之母不堪做妾的悲惨的命运选择吞金自杀,许安美则逃往美国,现育有一女为罗丝;移民母亲林多则因家境贫寒被迫做了童养媳,后不堪虐待逃离中国远赴美国,现育有女儿薇弗莉;电影中母辈女主人公们的故事个个荡气回肠,她们的命运堪称中国文化的缩影;而其女儿们在美国的遭遇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因此,本文选取了电影中两代女性的命运作为切入点,力图分析电影中所重现与建构的东方主义以及对东方主义在建构之后的解构,以期打破东西方文化之壁垒,促东西方文化之融合与繁荣。

二、东方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是著名后殖民主义作家赛义德的代表性理论,赛义德认为,西方国家自认自己之民族与文化高于东方之国家一等,便自行将东西方文化分门别类,并付之于高低。简而言之,东方主义本质上是西方人想象和构建的一种关于东方的观念,是“西方对东方的统治,重构和权威施加”(p3. 赛义德)。此外,东方主义观点认为,“西方是强大的,富裕的,文明的”,东方则是“落后的,贫穷的,野蛮的”(p17  麻淑清)。因此,东方主义下的东方文化代表着落后与野蛮,而西方则代表着现代文明与智慧。

三、东方主义的重现与建构

(一)东方主义再现之妻妾制

电影《喜福会》中,移民母亲许安美之母无名无姓,她的丈夫亡故之后她便富商吴富清看中,吴用迷药迷晕安美之母后便将霸占,使得安美之母意外怀孕。无奈之下,安美之母只能委曲求全下嫁给富商吴富清;然而过门之后的许母发现吴富清早已妻妾成群,自己嫁过去便做了吴家的四姨太。嫁到吴家以后,安美之母诞下一子,其子却被妻妾制里权力更大的大太太强行夺走抚养,自己眼巴巴望着儿子无法认亲。无奈之下,安美之母吞金自杀以示反抗。电影播出之后,有评论认为此情节不实,乃谭恩美为迎合西方之文化故意而写之,实则不然,中国文化素来便有妻妾制。据《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8),而《元史》则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四十无子则听娶妾,以为宗祀记”(57),可见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妻妾制是旧时中国之合法的夫妻模式。又从安美之母的悲惨遭遇可知,中国的妻妾制使得共事一夫的妻妾之间妒忌不断,女性地位低下,与代表现代文明的一夫一妻制相对比,妻妾制的确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东方主义的悲观画面。

(二)东方主义再现之童养媳

电影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便是林多阿姨。林多阿姨自小家境贫寒,打三岁起便被卖到另一户富户人家黄太太家里。黄太太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林多阿姨便做了这位弱智儿童的小媳妇。对于童养媳一俗,亦有证可考。据记载,童养媳“起源于宋代,元,明,清之时普及于社会,一些买不起奴婢的小地主家庭以及娶不起亲的贫民多收养幼女,让她们先做奴婢,后做儿媳”(季雅群 5)。在电影《喜福会》中,林多阿姨极尽孝道,专心服伺婆婆,端茶递水,小心伺候她的弱智丈夫。然而,因为其丈夫弱智不懂男女之事,致使林多阿姨结婚多年不曾怀孕,其婆婆黄太太愚昧地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林多阿姨,不仅打骂林多阿姨,更是将其关押,不许其出房门半步。林多阿姨最终不堪其罪,设计逃往美国。在林多阿姨的经历中,林多阿姨与其弱智丈夫无半分感情,只因家庭贫困便被卖于黄家做了童养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之经济贫困;林多阿姨之婆婆不分青红皂白,将不能生育视为女方一方之过错,丝毫不考虑自己儿子之状况,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们之愚昧,凡此种种,与东方主义中认为东方代表落后和愚昧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电影《喜福会》的确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活生生的东方主义画卷。

四、东方主义的解构

(一)东方母辈对自身命运的抗争

正如上文所说,移民母亲许安美之母是妻妾制的受害者,林多阿姨是旧俗童养媳的受害者,她们的悲惨遭遇彰显出了东方的愚昧,贫穷和落后。然而,正是这些东方主义的受害者,解构了东方主义中人们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许安美的妈妈为了反抗妻妾制的不公平待遇,在大年三十晚上(传统意义上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吞金自杀以示反抗。她的自杀,不仅为女儿和儿子获得了自由以及远赴美国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更是用自己的死给了女儿勇气去反抗不公平待遇。而林多阿姨则利用黄太太及其弱智儿子的封建迷信,设计出逃美国,最终摆脱了悲惨的童养媳命运。可见,纵然当时的东方虽有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却也有着诸多的女性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着,她们的抗争史,表明东方人民拥有智慧,不甘于向不公平的命运屈服,她们在不断进步,具备了进步的女性主义的启蒙精神,这,是对东方主义的一种解构。

(二)东方母辈对女儿们的指导

在电影《喜福会》中,移民母亲的女儿——二代移民们——同样面临诸多困惑。许安美之女罗丝与美国白人丈夫泰德的感情出现危机,泰德提出要与罗丝离婚并拿走原本属于罗丝的一处房产,罗丝对于如何挽救自己的婚姻表现的手足无措。移民母亲盈盈之女丽娜则无法直面诸事都要与她实行AA制并且占尽她便宜的男朋友,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没有勇气与那位丝毫不尊重她的男朋友分道扬镳。电影中,移民母亲们的女儿们从小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她们完全接受美国的教育和理念,因此,女儿辈们代表着的,是东方主义中“强大,富裕和文明”的西方。然而,电影中彻底接受西方教育的两人没主见,犹豫不决。正当两人不知所措时,两位移民母亲都看出了她们的困境并通过和她们分享或自己的母亲在中国的遭遇,给予了她们精神上的勇气。通过许安美之母的故事,许安美让女儿罗丝认识到女性“不能无欲无求,忍受他人的侮辱,吞忍一切的苦楚”,而应该了解到自己的价值。于是,罗丝奋起反抗,在丈夫泰德来找罗丝谈判离婚事宜并宣布要卖掉两人共同的房子的事时,她大声向丈夫泰德呐喊道“滚出我的房子!”“你不能带走房子,带走女儿,带走我的任何一部分”。最终,她的坚定反而赢回丈夫的心,主动与她重修旧好。而盈盈则通过分享自己年轻时遭遇出轨和家暴最终奋起反抗的经历促使丽娜终于鼓起勇气与其男朋友分手并最终找寻到真爱。可见,女儿们在遇到困难时,她们并没有因为从小接受西方文化就更加智慧理性,反而是来自东方,具备东方智慧的母亲所提供的帮助,才让她们安稳度过困境,解决了问题。这表明,即使是西方文化,亦不能泯灭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存在价值,正是来自东方主义的智慧才让女儿们的婚姻转危为安,这亦是对东方主义的一种解构。

五、结论

通过移民母辈们所经历的妻妾制和童养媳的经历,电影《喜福会》的确构建出了稍显落后和愚昧的东方主义画卷,但亦正是东方主义的画中人们的不断反抗和理智應对又在这个过程中瓦解了东方主义所带给我们的刻板印象。而移民母辈们对女儿们的指导,使得二代移民女儿们最终走出即使西方文明亦不能解决的困境时,东方主义的魅力再一次彰显。事实证明,不论东西方文化,均有优势和不足,只有东西方文化大融合,方能使得主人公们更加顺利的直面人生,故而,电影《喜福会》不愧是建构与解构东方主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2]麻淑清.浅谈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J].西安:陕西教育(高教)出版社,2015(4):17.

[3]戴圣.《礼记》[M].刘小沙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8.

[4](明)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2016:57.

[5]季雅群,朱文苍. 畸形婚姻藩篱内的女性异化: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童养媳形象.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喜福会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